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電商巨頭開拓新盈利點 “集火”開放平臺

2013-03-28 09:35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電商巨頭開拓新盈利點 “集火”開放平臺

  全産業鏈把控能力面臨大考

  分析人士認為,電商開放平臺意在拓展利潤空間,但供應鏈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行銷實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隨之面臨較大考驗

  淘寶、京東、凡客、噹噹、敦煌網等電商相繼宣佈開放平臺昭示著行業進入平臺競爭時代。然而,紛紛開放平臺之後,電商競爭是否也隨之進入新的狀態卻成了各界探討良多的話題。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未來電子商務的競爭將持續激烈,甚至慘烈。當前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推進平臺開放,競爭的廣度將會不斷擴大,將會有更多的産品、品牌加入競爭的行列。同時,競爭的深度也會提升,從價格戰到供應鏈管理的競爭、服務能力的競爭等等。

  噹噹網看中潛在盈利規模

  杜岩宏認為,電商企業開放平臺意在開拓更多的盈利空間,進而提升規模和盈利水準。然而品類的拓展、規模的提升並非僅僅開放平臺那麼簡單,這需要電商平臺有更多的客戶群體作為支撐。與此同時,這也考驗電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行銷實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對電商企業而言是較大的一個考驗。

  噹噹網方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噹噹網從去年開始就將更多的資源和品類轉到百貨開放平臺,自營百貨是在有選擇性地做精品且注重自有品牌,不過,開放平臺的規模盈利潛力不小,鋻於此,平臺業務目前是噹噹網百貨業務中的重頭。

  此前,李國慶曾公開對外透露,此前噹噹也曾大舉涉足服裝自營,但在經營過程中發現並不符合服裝運作的規律,因此,噹噹目前已改變這種策略,改由開放平臺的商家來進行銷售。

  分析人士認為,噹噹此前的客單價偏低,主要是因為圖書業務在業務中所佔比重較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使購買圖書産品的銷費額不容易出現大額業務,而目前美粧、服裝等品類的毛利率較高,這些業務有助於噹噹提升客單價,並增加用戶數。此外,通過聚集品類策略,噹噹的客單價提升仍存在不小空間。

  此外,噹噹網方面還向《證券日報》介紹,2012年噹噹網活躍用戶約為1570萬人,雖然與其他平臺電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積極意義顯而易見。

  未來業績方面來看,有數據顯示,噹噹第三方平臺業務的毛利率為70%左右,因此,平臺業務的發展也被認為是噹噹未來的主攻方向之一,而其也將為噹噹貢獻足夠份額的流量增長。

  敦煌網欲引領外貿電商潮流

  敦煌網方面人士對《證券日報》介紹,敦煌網的開放平臺是交易平臺的簡化版,它可以打消企業使用電子商務的疑慮,降低技術門檻和成本門檻。“這個平臺延續為成功付費原則,不在前端收任何入門費,向製造業企業和傳統外貿企業開放,暫時不合適線上交易的産品可先用這個服務獲取海外流量和詢盤,可以有選擇的使用模組化深度服務,比如物流、融資、海外行銷,把選擇權交給商戶。我們倡導拋棄前端收費的模式,就是為確保更多更大的商戶、更多種類的商品嘗試外貿電商,做大我們共同的市場。”該人士表示。

  他還補充道,“敦煌網的使命就是幫助沒有外貿經驗的企業走出海外;歡迎任何有志於做外貿的企業使用開放平臺。很多企業想進入電商,但有很多阻礙,讓他們知難而退,我們要打破這些禁錮,讓他們毫無負擔的進入電商,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而如果“其他公司也採用了和敦煌網一樣的開放策略,剛好證明敦煌引領了行業趨勢,我們歡迎並期待所有外貿電商平臺也跟隨這一趨勢”。

  杜岩宏介紹,我國電子商務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從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專注于細分市場,滿足特定消費群體需求;二是平臺化、大而全,獲取規模優勢。開放平臺無疑是當前不少電商企業更願意的選擇,開放平臺能提升營收和利潤空間,對規模的擴張有較大的作用。這在規模驅動的當下更容易被電商企業、投資者所接受。

  “隨著電子商務的規模不斷擴大,電商立法,行業規範將逐漸的到完善。電子商務過去以規模驅動的模式將會得到改變,回歸到盈利驅動的正確道路上來。因此,電商企業無論是進行平臺開放還是專注于細分市場,都需要加強內功的修煉,特別是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構建物流系統以及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等。” 杜岩宏建議。(記者 桂小筍)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