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23歲消防員救95歲老人犧牲引熱議,軍報:生命不是算術題

2017年05月08日 13:31:49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近日,23歲消防戰士姚為君在撲救民房火災中為救一95歲老人犧牲的消息引發網民熱議,在普遍讚譽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提出“23換95,到底值不值”。

  因為救人行為而引發社會價值觀的討論,在社會輿論場中並不鮮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大學生張華為救掏糞老農而犧牲就曾引發社會大討論,那場討論也讓人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如今,過去了一代人的時間,“23與95孰大孰小”再次成為不該有的算術題。對於姚為君的壯舉,大多數網路跟帖是痛惜和點讚,但爭議之聲同樣不容忽視。有人説,別怪我自私,我覺得英雄虧了;有人説,23歲還可以為社會做很多事,不管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有些不值得;也有人説,也許他不知道要救的是95歲的老人,更不知道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值不值”的追問,反映的是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遵循的是等價交換、講求回報等原則。但生命不是算術題,道德也不能用加減乘除來換算。買車買房需要也必須問問“值不值”,但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等道德行為,就不能用“值不值”來衡量。如果把市場經濟的原則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很容易使人的價值觀念異化,思想道德蛻化,該挺身而出時可能會退避三舍,該仗義執言時多半會選擇沉默。

  一位叫雲蘇辰辰的網友留言:“當時生死一線,哪考慮得了這麼多。不管多少歲,都是條人命。與其在網上議論‘23換95’,不如多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換位思考,我們顯得多麼渺小,這樣的事總要有人去做,不過恰好不是你罷了。”一位叫明明如月的網友發帖説:“如果救人時還要算值不值,那這個社會將變得非常可怕!難道説應該先救有錢的、年輕的、漂亮的、有本事的,而那些沒錢的、年老的、相貌平平的、才資平常的就可以不救或後救?”這些留言很樸實,但很有説服力。人類社會之所以有“崇高”這個詞彙,不僅僅是因為有對生命的尊重,還有捨生忘死、臨難不茍等超越生命之上的東西。

  “值不值”的追問,對人民子弟兵來説根本就不是個問題。有不少記者問那些“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官兵:“當時你是怎麼想的?”這些官兵幾乎眾口一詞地坦言:“其實啥都沒想,就是想把人救出來”。在人民子弟兵的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比泰山還重。時刻準備為維護人民的利益而戰,這是子弟兵的光榮使命和職業素養。抗洪大堤上“最美的睡姿”,火災現場中“最美的逆行”,長江濁流裏“最美的潛遊”……“人民的需要”就是號令,哪怕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

  別想“值不值”,只管“往前衝”。子弟兵的生命當然同樣寶貴,但不論是見義勇為,還是搶險救援,人民子弟兵只會挺身而出、令出行隨,不可能作出其他選擇。對於一名消防戰士來講,必須義無反顧地去衝鋒,至於“那個人有多大歲數”“值不值得冒險”等問題,是根本不會去考慮的。姚為君入伍後,參與了200多次滅火救援行動,認為在軍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他勇蹈火海而不懼,為救群眾獻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馬克思曾經説過:“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理解英雄需要良知,也需要境界。面對英雄的壯舉,我們唯有深懷敬意,崇尚追隨,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而不應該在“值不值”的物質天平上打轉轉。當我們的周圍多些“讚起來”的敬仰、“學起來”的賡續,社會風氣必將日益清朗,我們的國家必將日益強盛。

  (原標題為《 道德問題豈能加減乘除》)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