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股民來了,生猛!
當房地産進入拐點期,經濟基本面還未進入快速回升通道,炒股是“90後”積累財富最便捷的通道
“炒股4年,現在累計有1.5個億了。”
“市值規模還是資産規模?”
“是收益。”
當阿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出這句話時,他的表情比記者還平靜。
1990年出生的阿杜已有4年股齡,靠著在前輩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獨門方法”,他的股票平均每年收益都在翻倍。
3月24日,A股成交超過1.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大盤一度超越3700點。瘋牛行情下,上周A股新增開戶數創下7年新高。
賺錢效應催促股民跑步進場,在歷史上每個牛市都是如此。若要論起這批新生軍的最大不同,當數“90後”的登場。
和在漫長的熊市中歷經煎熬的老股民不同,他們“任性”無畏,攜來巨量資金不斷推高A股的成交量與股指上漲。他們更願意接受新生事物,在年代更疊中隱藏著巨大的能量。
“90”後股民來了。他們,很猛!
“90後”炒股賺錢最便捷
“本以為我今天要虧,但等到收盤看了一眼又拉回來了。”自從一個月前開了股票賬戶後,小嚴每天都喜歡發上這麼一條朋友圈。這一個月來,他還轉發點讚過類似“掘金兩會行情”、“總理講話裏的牛股”、“踏上‘網際網路 ’的火箭”等文章。
當市場再一次站在牛市的風口,小嚴這樣的“90後”已然成為炒股大軍中無畏勇猛的新生力量。
中登數據顯示,2014年12月31日,股票賬戶數共有18401.17萬戶,去除休眠賬戶後的有效賬戶共有14214.69萬戶。市場行情是影響投資者情緒的關鍵因素。在上證綜指漲幅高達21%的去年12月,股票市場上的有效賬戶數環比增長了2.2%。
作為股市新手,小嚴的投資策略很簡單,比如關注新聞中的政策趨勢、在財經論壇看解讀、與微信群和辦公室的“炒股高手”切磋。
小嚴説自己選擇在2月底開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去年底大家都在説牛市來了,連我媽媽被套了好多年的船舶航運股都解套了。我當時想觀察兩個月,如果漲勢仍然穩定就去炒股。”
然而之後兩個月,大盤仍在持續調整。讓小嚴不顧最初想法而迅速進場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辦公室又有同事新開了戶。
中登最新數據顯示,3月16日~20日的交易周內,滬深兩市新增股票開戶數為113.92萬戶,環比激增57.89%,創下自2007年6月1日以來的歷史次高。
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本輪牛市與前幾輪最大的不同,即資産配置上的某種必然性。當房地産市場進入擠泡沫的拐點期,經濟基本面還未進入快速回升通道,資金必將加大權益類資産的配置。而體現在小嚴這代年輕人身上,炒股是他們積累財富最便捷的通道。
“最開始我就是把一萬塊當作試水,虧了就虧了。但現在考慮市場行情,尤其是自己這點存款也買不了房,我可能會考慮再多投點進股市。”小嚴説。
所幸收益比預想要高。一萬多元的本金投入後,小嚴一個月內已經浮盈1500元左右。大盤再現迅猛漲勢,小嚴已經決定加大持倉投入。
“新股民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資本市場缺乏認識和畏懼,他們一般不看基本面,不懂技術,沒有任何投資策略。他們大量涌入,很多人都做了炮灰。股市大漲和趕著進場撈錢,有時候是特別矛盾的。”某“80後”私募操盤手説。
年輕的“老法師”
儘管論起年齡,“90後”中最大的才25歲,但其中很多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股民了。
阿杜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高手。
去年底瘋牛行情起來後,在某“90後”聚集的手遊主題微信群中,有關炒股經驗的討論逐漸與打怪經驗齊平。阿杜在這其中的角色,極為微妙。
阿杜從不主動推薦股票,但當大家股票被套或出現震蕩時去問他意見,多半都會化險為夷。
阿杜把自己目前3000萬的倉位浮盈截圖給記者看,“這是西曆新年後的收益,今年的目標是5000萬。行情好,上半年應該就可以完成。”阿杜説,四年來平均每年收益都在翻倍。
阿杜身邊有很多同齡朋友都積累了千萬元收益,其中也幫人操作。但阿杜説,自己從不使用別人資金操作,因為他的策略只適合個人資金運作——主要通過交易“試莊”,確定莊的下一步動作,殺入後不計成本地耐心等待。因為不考慮回撤,所以如果用了別人的錢就很難堅持自己的策略。阿杜還幾次強調,自己從未失過手。
談及這套方法,阿杜説,更多是在前輩經驗方法上自我總結,最重要的還是堅定自己的判斷。“其實‘90後’有很多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技術,未來股票投資也一定要更加年輕化、專業化。”
與阿杜的鉅額收益相比,同齡人李勇炒股兩年來的15萬元收益或許並不足為道。去年下半年,李勇把工作辭了,專職炒股。
“我之前做過好多工作,最近一份是在小公司打工。去年發現工資還不如炒股賺得多,就乾脆辭職專職炒股。如果明年行情不好,還會再出去工作。”李勇説。
在他看來,炒股與年齡的關係並不大,靠的是經歷和學習。“如果非要説年齡帶來的影響,我感覺應該是‘90後’更自我也更浮躁。開始的時候我也幹過追漲殺跌的事,拿過三天漲停板也虧過20%直接割肉。比起‘70後’和‘80後’會特別耐不住性子。但現在來看,新手進來虧過幾次就學乖了,如果自己再足夠勤奮也就此變得聰明瞭。”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