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中日韓啟動自貿區第三輪談判 恐難觸及實質性議題

2013-11-26 14: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中日韓啟動自貿區第三輪談判 恐難觸及實質性議題

  中日韓多邊自貿協定(FTA )第三輪談判于26日在日本東京啟動。此輪為期四天的談判將圍繞多個議題展開討論。專家指出,儘管自貿談判前景廣闊,但受限于敏感産業、談判方積極性等多個因素,談判進展或將繼續經歷緩慢過程,本輪談判可能還會圍繞談判的模式等展開,而不會觸及實質性議題。

  在此次談判中,三方將舉行商品、服務、投資、競爭、智慧財産權、電子商務領域的工作小組會議和有關環境、政府採購、食品領域的專家對話。韓國産業資源通商部表示,目前中日韓三方處於談判初級階段,正在針對談判的框架和重點開展工作。

  作為東亞經貿框架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韓自貿區FT A于2012年11月正式宣佈啟動,並分別在今年3月于韓國首爾完成了首輪談判,今年7月30日至8月2日在上海完成第二輪談判。在前兩輪談判中,三方討論了自貿區的機制安排、談判領域及談判方式等議題。

  10月22日至23日,中日韓三方在首爾舉行了三國FT A第三輪談判的籌備會議,主要討論了商品貿易談判模式及第三輪談判的具體安排。據日本共同社報道,三國在籌備會議上表示,將爭取在2015年年底前結束談判進程,這也是中日韓與涉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自由貿易談判的其他13國希望達成協定的時間。

  中日韓三國均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互為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和進出口市場,在全球産業鏈分工中有著密切的合作。2012年,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總量之和達到14.3萬億美元,分別佔世界和亞洲經濟總量的20%和70%。同期,三國的進出口總額為5.4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35%。據韓聯社報道,中日韓締結FT A之後,將形成繼現有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市場。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三國間建立自貿區既可以加強三國經貿聯繫和促進東亞地區經濟融合,又可以抗衡美國通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T PP)平臺佈局亞太的挑戰。

  儘管前景廣闊,但專家表示,由於存在敏感産業、政治環境等諸多阻礙,中日韓自貿區的建成會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孫元江此前表示,在經濟方面,中日韓三國經濟水準差異性較大,産業分工不平衡。“經濟發展水準的差異會導致市場容量、市場結構與消費結構的差異,導致對産品準入標準的差異化要求,從而增加了貿易、投資等領域的障礙與摩擦。”

  孫元江指出,三國對敏感産業的關注也會加大談判的難度,例如,日本的敏感産業有:農業、鋼鐵産業、能源産業、造船産業、服務和紡織等加工工業。韓國的敏感産業有:農水産業、能源産業、服裝和紡織等加工工業。中國的敏感産業則包括化工産業、汽車産業、電子資訊産業、機械設備産業、金融業、零售業、中高端製造業。其中,農業是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的頭等難題。

  另外,對於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三國的心態各不相同。總體而言,中韓比較積極。中韓已經率先啟動了中韓自貿區談判,最近的第8輪談判于18日至22日在韓國仁川舉行,雙方討論了協議草案和關稅減讓表的內容。

  相比之下,日本的推進意願則可能受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的影響。日本已經於今年7月下旬正式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目前中國與韓國沒有加入這一談判。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從大氛圍來看,安倍政府的態度不利於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進程,目前日本的戰略傾向是跟著美國走,優先T PP談判,而對中日韓的自貿區關注度相對較低。

  宋泓認為,中日韓自貿區第三輪談判預計仍將是三方“摸底”和“試探”的過程,還將圍繞談判的模式等展開,而不會觸及實質性議題。

  宋泓説,自貿區談判都要經歷多次博弈的長期過程,中韓自貿區談判在進行到第八輪談判時,才開始列出雙方想要和不想要的系列清單。之後的過程就是對照清單,針對有分歧的內容進行長期艱苦的“討價還價”。所以,只有當談判到了開始出價的階段才能説觸及實質性內容,而目前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還沒有到這個階段。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