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網紅”橙子去年勁爆今年退熱

2016年11月22日 09:07: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2015年,橙子成為各電商的“網紅”産品。繼褚橙之後,天天果園、愛鮮蜂、沱沱工社等生鮮電商陸續推出“橙先生”、“蜂覓橙三好”、“讚橙”等品牌,並迅速成為網站首頁力推的爆款。這種品牌化+農産品的模式也成為生鮮電商向上游種植源頭“逆襲”的典型代表。

  一年後,電商們的橙子市場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

  新京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網紅”橙子在今年出現了“退熱潮”。在多數電商平臺,“網紅”橙子的銷售連結已經下線,首頁位置也未像往年一樣進行重點宣傳。同時,來自雲南、江西兩大橙子主産區的消息證實,各電商開始收縮線下基地規模,如天天果園清算重組雲南線下品牌分揀工廠,沱沱工社、愛鮮蜂相繼停止與江西贛南種植基地的合作。

  “在品牌宣傳上投入過多,對上游産能、品質控制重視不夠,可以説生鮮電商在品牌化農業上犯了‘頭重腳輕’的錯誤。”中國食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生鮮電商借助品牌化實現品質競爭的模式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的運營中卻出現了偏差。

  退熱景象1

  重組橙子生産線獨立運營

  在“網紅”橙子中,天天果園推出的“橙先生”可謂一枝獨秀。2015年底,天天果園在雲南昆明投資2000萬元成立冰糖橙自動化分揀基地,引入紐西蘭水果分選設備對橙子進行光譜測糖定級。

  在這條生産線上,每顆橙子都會貼上明確的甜度值標簽,最後選出糖度在11-16度間的“橙先生”向市場發售。這種生鮮電商進軍上游基地的模式,也被視為推動上游農産品標準化的代表。

  然而在短短一年後,這條生産線卻傳出因開工率不足而清算重組的消息。有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該工廠在投産3個月後,生産設備便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整體開工率不足,未達到預期設想,因此一直對外尋找接盤者。

  工商資料顯示,該工廠註冊為雲南橙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由上海天天鮮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天果園)、雲南盛昂經貿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兩公司分別佔股55%、45%。今年8月5日,該公司成立由雙方高管組成的清算小組,並在工商系統進行備案。

  “目前生産線已清算重組完畢,經各股東方達成的一致協議,由天天果園回購生産線、廠房等全部固定資産,其他股東則逐步退出。後續産能也會做出一些調整,我們現在負責工廠的就地管理,全力支援生産線運轉。”11月18日,一位工廠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這條“橙先生”生産線産能接近300噸/天,此前由股東之一盛昂公司就地負責日常生産及管理,為天天果園獨家提供橙子的分揀、打包等工作。但受制于設備,工廠只能進行橙子這一單品分揀,開工期僅有年底集中上市的數月時間,導致生産設備長期處於閒置狀態,開工率不足,進而發生了今年的清算重組。

  天天果園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在去年的投産中,由於合作方對於理念和品質的要求與天天果園不太一致,決定收回“橙先生”生産線及管理權,以更好地對商品品牌、品質進行控制。目前該工廠由天天果園獨家負責運營,“橙先生”品牌也將很快上市。

  退熱景象2

  暫停與部分基地合作

  去年與天天果園“橙先生”同期面市的,還有沱沱工社、愛鮮蜂在江西、湖南等産區打造的“讚橙”、“蜂覓橙三好”等自主或直採臍橙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1月,沱沱工社推出“讚橙”品牌,號稱“只講價值,不説故事”,價格為98元/5kg,産自江西贛南沱沱有機臍橙基地,號稱經過嚴格分級篩選出80mm尺寸的臍橙,也是“達到酸甜度最佳的黃金規格”。這個與褚橙等針鋒相對的品牌,成為沱沱工社在江西運作的有機臍橙“代表作”,並迅速躥升為爆款産品。

  2016年1月,另一家O2O電商愛鮮蜂推出了“蜂覓橙三好”品牌,選中湖南麻陽産區的冰糖橙,宣稱經過1000公里跋涉嚴格調研産地直採,選取自然成熟的高甜度橙子,要與同時在售的贛南臍橙等品類“打擂”。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在各地橙子近期陸續上市之際,“讚橙”和“蜂覓橙三好”卻並未如期出現。在沱沱工社的自營網站和入駐旗艦店中,“讚橙”、“江西贛南有機臍橙”等商品均顯示為下架狀態,唯一在售的只有一款普通贛南臍橙,價格為9.9元/800g。而在愛鮮蜂官方APP中,“蜂覓橙三好”與贛南臍橙等品類也已消失,甚至連橙子類目都沒有對應的産品提供。

  一家江西贛南有機臍橙基地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其曾和沱沱工社、愛鮮蜂等電商平臺有長期合作,也是兩家電商在江西産區的重要直採基地,但從今年開始兩家電商一直處於“暫停”狀態,“往年平臺都會提前數月主動找到府來訂貨,但今年遲遲沒有動靜。沱沱工社在去年暫停合作後至今未能啟動,愛鮮蜂在採購負責人調職後也沒有繼續談合作。”

  該負責人表示,2015年其公司按照上述兩家合作電商平臺提出的標準統一採摘、收購符合條件的高端臍橙,供貨規模約在數萬斤左右,但由於産區受多雨天氣和病蟲害多發影響,後續品質出現下滑,渠道、消費者的評價並不高,於是便中止了合作。

  愛鮮蜂方面回應稱,“蜂覓橙三好”是定位於産地直採的自有品牌,對品質要求比較高,具體得到明年1月左右上市,這一過程中也會根據市場需求對供應做出調整,如增加或減少産品線。

  沱沱工社則告訴新京報記者,去年江西産區的“讚橙”供應規模並不大。在發現基地提供的後續果品無法滿足標準後,沱沱工社暫停了該品類的採購工作。今年“讚橙”將於12月初如期上市,“但受天氣影響,有機臍橙産量減産約30%,上市價格會略有調整。”

  探因

  品質和産能難掌控

  短短一年時間,電商平臺打造的“網紅”橙子紛紛偃旗息鼓,預示著此輪品牌化農業的集體試水失敗。除了整體生鮮電商行業收縮規模追求盈利的原因外,也暴露出在品質控制、産能掌控等農業源頭環節的弱點。

  天天果園“橙先生”分揀工廠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生産線從動工到投産僅用了2個月,首年分揀出1800余噸産品後,今年1月開始便處於擱置狀態。當時工廠也意識到産能過剩問題,計劃將生産線改造成“多合一”設備,除橙子外還可分揀蘋果、石榴等品類,並承接上游企業B2B的標準化分揀訂單,面向東南亞地區出口,以充分利用産能實現盈利。

  然而雙方對這一轉型調整方案遲遲未達成一致,流程、溝通等問題未能協商通過,最後只能選擇“分手”,盛昂公司退出。其一位負責人稱,未來還將進一步深耕上游種植基地,圍繞重點單品從種植源頭進行標準化生産,“電商等網際網路渠道是個很好的品牌故事媒介,可以實現短期的單品爆髮式銷售,但真正要做農業標準化還是要投入巨大的試錯成本,一步一步慢慢來。”

  對於開工率不足的問題,天天果園相關責任人認為,該工廠是國內最先進、最具代表性的生産線,其操作、磨合難度較大,起碼要經過三年才能獲得穩定産能和品質,因此短期內不會對規模和産品線進行大規模調整,將來會在對其性能、數據等進行全面掌握後,再對品類進行擴展。

  此外,電商對産品的品控也是一大難點。新京報記者發現,根據基地方提供的2015年供應價格,以“讚橙”為代表的江西贛南臍橙成本在3元/斤左右,而按照電商渠道9.8元/斤的零售價來看,其毛利空間維持在69%以上。

  “打造出的品牌産品價格較高,但在實際銷售環節卻難以把控品質穩定性,最終還是傷害到了消費者,整體品牌沒能塑造起來。”一家生鮮電商品控負責人説,往年各平臺在橙子品牌化上投入鉅資,密集跟風試圖打造類似褚橙的爆款單品,但在實際供應環節卻過於依賴第三方供應商,提出的採購標準未能很好執行。“尤其是去年,雲南、江西兩大産區受天氣影響整體産品糖分偏低,品質參差不齊,難以形成持續穩定供應,最後影響了消費者口碑。”

  其實,褚橙作為“網紅”橙子的“鼻祖”也曾為同樣的問題苦惱。2015年,褚橙因受雨水天氣影響,橙子個頭較小、口感較差。今年,褚橙基地宣佈砍掉3.7萬棵橙樹,將産能削減30%以上,最終産量控制在8000噸左右以保證品質。

  本來生活市場部總經理彭宇告訴新京報記者,儘管今年褚橙為了提升品質進行減産,但本來生活作為褚橙的戰略合作平臺將得到重點供應保證,並且連續4年本來生活都從果徑大小、外表磕碰等問題進行二次分揀。

  彭宇認為,雖然褚橙帶動了整個橙類市場的價格,但它創立種植、産品、作業等標準化模式已經在農業種植源頭確立了競爭優勢,並不具備複製性。

  突圍

  品牌化農業亟須品控提速

  事實上,這種塑造品牌故事,制定定級篩選標準,最後實現品牌溢價的高利潤區間的做法,正是各家電商平臺集體試水復刻褚橙模式,甚至實現類似國外新奇士、佳沛等品牌化、標準化的高端農産品路線。

  電子商務觀察者、上海萬擎諮詢CEO魯振旺認為,近年來電商行業瞄準國産橙子這一大類目包裝、炒作品牌故事,但在實際供應環節仍以貼牌模式為主,同一産區、同一品質的水果在市場上密集冒出多個品牌,很難實現宣傳中的高標準承諾,最後還是走向價格競爭的模式。同時,各家對上游産業鏈滲透不深、掌控力度不夠,出現了跟風投資建廠,最終出現産能過剩的問題。“單靠宣傳炒作、情懷故事來吸引用戶的做法,註定是不可持續的。”

  “通過品牌運營、制定標準來實現農産品優質優價,這種品質競爭的模式本身是正確的,但在實際運營中都出現了問題。”中國食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品牌化農産品的溢價和利潤區間較高,因此各家電商平臺近年來密集跟風,但往往在前端的廣告宣傳投資過高,對後端源頭的品質控制投入不夠,出現了“頭重腳輕”的問題。

  洪濤認為,受限于國內農産品標準化程度低、産能集中度差的現狀,電商平臺要借助品牌向上游逆向突圍,不能盲目一窩蜂而上炒作品牌,而是要將資源傾斜在上游種植基地等源頭環節,理性控制産能規模以穩定品質,最終逐步實現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

  B09-B10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棟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