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實體店“倒閉潮”全賴網購?電商表示“不背鍋”

2016年10月28日 08:41:0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當眾多電商迫不及待地早早開啟今年“雙11”網購狂歡的盛筵,實體商業卻在深秋的蕭瑟中更顯落寞。

  作為讓北京一個商圈崛起的地標性商業,曾經風光一時的華堂商場十里堡店宣佈將於11月1日停止營業,這家經營了18年的老牌外資百貨已經近7年不曾盈利。

  部分城市大批購物中心空置,百強連鎖零售企業銷售增幅、利潤率下降、用工減少……業內人士分析,受租金人工成本上漲、網購發展迅猛等因素影響,實體店經營壓力不斷增大,加之此前盲目擴張帶來“泡沫”,且同質化嚴重,未來零售百貨業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倒閉潮”。

  零售業“倒閉潮”來襲

  “那時候能來華堂買東西是件特別享受的事情。”説起十里堡華堂商場,北京的周小姐滿滿都是童年的回憶,“家在通州,我爸要騎一個小時的車,帶我來華堂買東西。其實通州也有商場,但是沒有華堂‘洋氣’。能玩、能買東西、能吃飯的商場,那時候就這一家。”

  十里堡店是1998年華堂商場在北京開設的首店,十里堡地區當時僅僅是一個住宅區,由於華堂商場的存在,逐步以其為核心發展成了一個商圈。然而,近年來,在電商的衝擊下,華堂商場在北京一直不停關店。目前,這家曾經擁有11家百貨商場的老牌外資百貨,在京只剩下兩家門店和一家食品館。不過,剩餘的兩家門店近些年也並未盈利。

  華堂並非是唯一在北京頻頻關店的百貨業態。西單商場十里堡店更是早于華堂,於今年1月正式停業。不久前,百盛集團也發佈公告,稱將出讓太陽宮店。而同樣是日資的永旺也在調整在華業態的佈局,早已關閉了位於朝陽大悅城的百貨業態。

  在武漢,光谷步行街曾號稱“世界上最長步行街”。自2008年開街以來,短短幾年間總佔地面積就達到41.7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成為一條1350米的目前世界最長純步行商業街。然而,在電商衝擊的大環境下,小型的零售業部分生存艱難,整個9月,光谷步行街客流量比往年減少了近200萬人,許多商戶都直喊出現持續虧損,不得不關門謝客。

  不僅光谷步行街,在武漢還有很多商業中心正在凋謝。後湖的新生活摩爾城,除了電影院、超市、家電及快餐等主力店還在維持經營外,九成的零售店都已撤離;位於街道口黃金商圈的未來城購物中心,早已淪為“空心城”,如今除臨街的幾家品牌連鎖店外,其他已全部關門歇業;漢口二七路的東部購物公園C2時尚購物廣場,零售業態也幾乎整體關門。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佈的報告顯示,成都、瀋陽等地也是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的地區,部分購物中心、連鎖零售企業出現招不到商甚至關門閉店的情形。在成都,太平洋百貨春熙店入駐20年後於2013年10月停止營業;2014年12月,開業不到半年的NOVO百貨關門;2016年6月,經營22年的成都華聯商廈關店……在瀋陽,多處百貨商場近些年關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佈的“2015年度行業發展狀況調查”顯示,2015年,百強連鎖零售企業中有31家企業銷售增長為負,凈利潤率為1.8%,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55%的企業凈利潤率出現下降。

  四大原因導致實體店困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説,實體店倒閉主要是兩種情形,一種是開了一段時間之後關門,另一種是購物中心招不到商。以前購物中心要招到百分之七八十商戶才開業,現在招了一半就開業了,招商很難。

  業內人士分析,成本上漲、網購衝擊、商品需求放緩等是導致實體店紛紛關門歇業的主要原因,加之此前購物中心盲目擴張帶來“泡沫”,且同質化嚴重,未來零售百貨業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倒閉潮”。

  高房租、高人工、高物流成本是實體商業經營困難的首要原因。裴亮説,房租成本太高,零售商業一般也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利潤,刨去人工和房租成本,凈利潤只有1%至2%左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顯示,2015年,百強企業人工成本上漲4.2%,房租上漲8.6%。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敏説,我國一件商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物理移動7、8次,而發達國家只有3、4次,中間環節多,物流成本較高。

  在北京市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南大街、東直門南小街一帶,臨街商鋪也有不少關門歇業,基本多為服裝店和電動車店等。在西四南大街經營一家25平方米服裝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年租金16萬元,每天收入最多也就1000元,衣服已經很便宜了也沒人買。

  來自網購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據商務部統計,去年我國網購銷售額高達3.23萬億元,海淘約1萬億元。且網購商品主要是家電、服裝和食品等,而這些都是實體店銷售的主要品類,網購分流了實體店的部分消費。

  裴亮等認為,從供給端看,此前商業地産開發太快,購物中心盲目擴張供應,但是從2014年開始店舖需求量明顯下降,存在大量過剩的商業物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在建項目323個,總面積近3200萬平方米。在武漢,由於前期開發過快,過於集中,武漢一些商業地産陷入了滯銷,遭遇去庫存難題,空置率居高不下,商家面臨持續虧損。武漢已有40多家大型商業綜合體,還有17家在建,售價達到每平方米40萬元,空置率卻高達40%。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消費升級、文化旅遊休閒等需求提升,傳統商品需求量放緩。”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説,儘管網路消費額高增長,但它對實體店消費是一種衝擊和替代,甚至會導致總需求的減少,因為資訊共用下,行銷更加精準導致交易成本下降,此外,在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的情況下,消費增速回落也是可能的。

  從行業自身來看,實體商業同質性強,用戶體驗相對較差也是其日漸沒落的原因之一。王敏認為,購物中心普遍多是大眾品牌,無特色。有的購物中心管理混亂,缺乏統一規劃。“零售業經歷了10多年的黃金時期,但一直是粗放式發展,存在運作品質不高、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供應鏈效率低、人才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準低等問題。”裴亮説。

  實體店倒閉對就業、房地産等已經帶來不利影響,尤其對於商業地産供應過量的城市來説,去庫存壓力大。為緩解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商鋪、零售企業開始裁員。2015年,百強企業平均新開門店同比下降16%,平均關閉門店62個,同比上升39%,百強企業正式用工人數下降3.1%。

  跨界混搭或是出路

  針對實體商業的困境,相關企業負責人以及專家建議建立商業網點規劃“硬約束”,防止繼續盲目擴張,同時進一步減輕行業負擔,積極謀劃轉型升級。

  裴亮認為,很多城市每人平均擁有商業面積已經過量,建議立法部門儘早開展網點規劃管理的相關立法工作,各地政府要對商業網點合理配置。目前個別城市也有類似規定,但都是“軟約束”。如果再不出臺條例硬約束,將來就會産生一批“爛尾樓”,難以盤活。日本、法國等國也都有商業網點規劃管理的相關立法。

  多位零售業企業負責人説,零售業是充分競爭的草根行業,有一定公益性,建議對商業用地的土地成本進行一定公益性的安排。多家連鎖超市經營者認為,如冷庫建設非一家之力可以實現,建議政府參與建設物流冷庫等基礎設施,同時給予企業靈活的社保政策,允許員工靈活就業。

  裴亮等還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零售百貨業增加休閒、影視娛樂、兒童教育等多種業態,增加互動體驗的項目,同時嘗試與電商合作,優化商品採購、供應鏈管理、行銷等方面。

  有統計顯示,我國六成零售企業已轉型為多業態經營,涉足超市、百貨、購物中心、便利店、電子商務等。

  有“中華第一商圈”之稱的廣州天河路商圈,憑藉商貿與文化、娛樂、旅遊跨界混搭,獲得了旅遊主管部門“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授牌。電子商務對商業的洶湧衝擊,在這裡似乎是“反向”的,越“衝”越旺:2015年,天河路商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0億元,同比增長15%。

  在這裡,傳統商場“網際網路+”了,引入了機器人導購、3D試衣、虛擬現實、定制3D列印等科技體驗,消費者置身其中,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線上上還是線下。就連“網購天堂”的電子産品消費也是如此。天河路商圈扎堆的大型電腦城,並未因電商衝擊而門庭冷落。原先貨品雜陳堆積的IT檔口,如今變身IT咖啡館,店員由“時尚女”取代了“工科男”,顧客現場體驗之後線上購買,消費與社交活動同步。

  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説,這個商圈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商”圈,所購之“物”,主要是聽音樂會、逛圖書館、看海洋動物、參與工業設計、品嘗美味佳肴、遊覽城市景觀等各類文化、旅遊體驗活動,不知不覺中掏出了一大筆錢、手上挽起了大包小包。今年國慶黃金周,依託廣州國際購物節、極地海洋館、數字圖書館等等特色項目,天河路商圈全天的高峰客流量超過400萬人次,相當於數座中等城市的人口總和。

  “多業態經營順應了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同時也有利於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甚至可以分散風險提高利潤。電商與實體零售各有優勢與瓶頸,在未來的商業模式探索中,全渠道融合有望成為電商的‘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實體零售商也可能憑藉全渠道融合重獲增長。”德勤中國消費品及零售行業全國主管合夥人龍永雄如是説。

  (記者關桂峰、龔雯、徐海波、王攀、毛一竹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