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意外責任判定難 共用汽車惹了“禍”還是背了“鍋”
除了滿街赤橙黃綠的共用單車,另一種共用出行的方式或許正在帶來更危險的交通隱患,更複雜的安全監管。
不久前的成都街頭,有人租用共用汽車,行車時發生交通事故,撞倒3人,其中1人不幸遇難,另有一人膝蓋骨折。至今,事故責任仍在認定過程中。
背後的隱患
4月25日晚,雨,成都街頭髮生了一起車禍。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駕駛著共用汽車送朋友,準備前行時卻發現車在往後倒,他踩了剎車,但車沒有停下來,拉了手剎,也沒能制動。汽車一路倒車,最終將位於車後方的3人撞到,致1人遇難,另1人膝蓋粉碎性骨折。
這起造成一死一傷的交通事故引發熱議。汽車是否出現了品質問題?駕車者的駕照12分已被扣完,借用朋友的賬號租到車,車企是否該進行用戶審核?“冒名駕駛”使得這起事故責任認定更加複雜。
5月16日,遇難者方面的代理律師助理告訴記者,目前車輛質檢結果還沒有出爐,交警也還在調查之中沒有給出結論。遇難者的丈夫表示,肇事司機沒有經濟能力,目前出事的共用汽車品牌“盼達用車”先行墊付了部分賠償款,其他的,要等待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出爐後再商定。
“盼達用車”的運營方為重慶盼達汽車租賃有限公司,係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0%的“新能源汽車智慧出行平臺”。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到這起事故時,盼達用車CEO高玨表示,“(駕車者)過去一年扣掉21分,可想而知他的駕駛習慣有多惡劣。在自己駕照分數全被扣完,還會借朋友的車來開,完全無視法律。”
遇難者代理律師助理認為,不管車檢結果如何,分時租賃車商始終有審核用戶的責任和義務,而這部分目前是缺失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載使用“盼達用車”APP後發現,用戶協議中提到,用戶需要對所上傳資料真實性負責。如果用戶的駕照被吊銷、沒收、失效或者其狀態發生變化,用戶必須立即通知“盼達用車”,該用戶將不被允許預定或者使用任何“盼達用車”車輛。
規定很細緻,然而當記者進入駕駛室,並沒有發現相應的審核用戶身份的設施。記者體驗了落地成渝兩地的共用汽車,不只是“盼達用車”,其他平臺的車內也沒有相應的審核設施。
高玨提到,目前“盼達用車”只能在註冊時審核用戶資質,要確認使用人身份就必須用車載攝像系統,但這個系統一方面是法律法規並無這方面要求;另一方面,車載視頻本身成本非常高,同時這方面的技術還存在難題。
獨立汽車諮詢顧問張翔表示,共用汽車本就是無人值守的狀態,如果需要人工審核就回到了傳統的汽車租賃,但如果加入面部識別等科技元素,則推高了車企成本,目前看來可行性不大。
對此,遇難者丈夫直言,“目前,共用汽車不適合在國內做。”魏偉是有車一族,在他看來,遇到限行日會打車出行或者採用公共交通,那麼誰更可能成為共用汽車的用戶呢?魏偉分析,有駕照但缺少經濟能力的人會成為常用用戶,剛拿到駕照的也會考慮駕駛共用汽車練練手,前者遭遇事故難以賠付,後者增加了道路安全隱患。
責任難判定
汽車使用中,難免出現單車事故、行車剮蹭。因為共用汽車隨取隨用隨還的特性,在這場分時租賃的“接力”賽中,如何追責到事故發生時對應的用戶身上,如何判定事故責任,成為共用汽車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體驗共用汽車期間,有市民對這一新鮮事物表示了興趣。但當了解完使用方法後,該市民指著車上的刮痕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出現擦挂,像這樣,或者出了事故,要怎麼處理?”
記者採訪多家共用汽車平臺的客服得知,這個問題常被用戶詢問。對此,各家平臺的處理辦法大同小異。據客服反饋,即使用戶撞了車,只要車還能正常行駛,就可以開到固定停車位,直到下一位用戶或巡檢人員發現問題,平臺才會接到反饋。這時,平臺再挨個向之前的用戶確認用車情況。
然而,平臺關於用戶的記錄只有行駛路徑,並沒有安裝行車記錄儀之類的設備記錄用戶行為。時間一久,車輛的維護難度就變得非常大。記者在成都的多個共用汽車點位看到,很多平臺的車輛都出現了擦挂,磕碰痕跡明顯。
根據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在車輛的租借使用過程中,如果發生事故,除了肇事者之外,車輛所有人也有可能對事故的損害負有相應的賠償責任。
多位律師告訴記者,行車發生事故,車企作為汽車的實際所有人,應該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當追查“元兇”實現有難度時,或者肇事者不具備賠付能力時,共用汽車公司也會承擔墊付責任。
張翔認為,上述事故的確引發行業關注、反思,但畢竟是個例,不能因此否定整個行業的發展。萬擎諮詢CEO魯振旺則告訴記者,在共用汽車面臨的眾多難點中,用車安全絕對是其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只有解決了安全隱患,才不會增加一批“馬路殺手”。
共用汽車已註冊300余家 多數品牌僅有幾百輛車[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