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奧迪“移情”上汽 “雙贏”還是“雙傷”

2016年12月05日 11:09:55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因為同樣有著對豪華車市場的渴望,奧迪與上汽才硬要走到一起。有人認為這將雙贏。但在國家大力倡導自主創新的今天,上汽還停留在過去的合資思維,寄希望借助奧迪輸入成型産品來謀取國內市場更多利益,這對汽車産業帶來的“傷害”更值得警醒與反思。在市場愈發成為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的當下,作為坐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國家,我們更應創新求變,有堅持自主創新的底氣與自信。

  奧迪“移情”上汽事件,在經過媒體報道後,引發的輿論還在持續發酵。儘管迫於經銷商的壓力,目前奧迪不得不使出緩兵之計,暫停與上汽集團關於銷售和網路的談判,但這並不是終止。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12月1日臨時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合作沒有太大變化,具體內容和時間會適時對外公佈。人們對此充滿憂慮,爭議更是此起彼伏。

  奧迪移情別戀,並非偶然。一方面,這是奧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目前,奧迪在一汽—大眾的股份只有10%,雖為合資公司貢獻大筆利潤,但能落入口袋的真金白銀卻並不多,對此,奧迪一直耿耿於懷。另一方面,源於豪華車市場競爭的倒逼。數據顯示,去年奧迪在華銷量57.09萬輛,同比下滑1.4%,這是其進入中國市場26年後首次出現負增長。今年前10個月,奧迪在中國市場累計銷售48.73萬輛,同比增長僅為5.7%;而其競爭對手寶馬、賓士增速則都在兩位數以上。可以説,按照奧迪當前在中國市場的疲態,其豪華車的第一寶座很快就會被取代。此時,再覓一家合作夥伴或是其最易操作的救急藥方。

  如果僅有奧迪的一廂情願,或許也不會有“出軌”事件發生。巧的是,上汽集團也在為旗下缺乏強勢豪華品牌而苦惱。梳理上年度業績不難發現,雖然上汽集團汽車産銷量高達590萬輛,但由於沒有像樣的豪華品牌支撐,其單車平均利潤甚至連長城汽車也不如。正是因為有了共同的訴求,二者才不惜背上“罵名”,也要走到一起。

  對於奧迪與上汽大眾的聯姻,不少評論認為將“雙贏”,而一汽及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商則“雙傷”。其實,這只是從企業角度對利益分配的淺層解讀。在國家大力倡導自主創新的今天,上汽還停留在過去的合資思維,寄希望借助奧迪輸入成型産品來謀取國內市場更多利益,這對汽車産業帶來的“傷害”更值得警醒與反思。

  中國汽車産業“市場換技術”之所以遠不如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國有車企患上了嚴重的“合資依賴症”。長期以來,這些企業集團旗下的合資公司只重視引進成品,不注重消化吸收技術,以至於創新無力。如果説,合資是當初“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背景下的被動選擇,但今天市場條件已發生深刻變化,我們有了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較好的産業基礎,上汽理應集中資源幹自主,為何還要在合資路上狂奔?

  有人也許會説,合不合資,這不是企業之間的自由嗎?問題是,不少汽車跨國公司就是利用兩個中方合資夥伴的競爭,使自己在合資公司佔據主動地位,坐收漁翁之利。如此迴圈,中方話語權不斷喪失。此次奧迪“出軌”上汽,形式雖有所不同,但其以此要挾一汽的策略,實際上是相通的。

  反觀高鐵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牢牢把住了創新的方向盤,沒有一味走合資道路。和汽車一樣,我國高鐵也是從引進技術中發展起來的,不同之處在於,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中,高鐵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堅持自主創新,包括在談判中發揮高超技巧、堅守談判底線,最終使其成為中國品牌的驕傲。儘管也有人認為,汽車産業是市場競爭型産業,而高鐵是壟斷型産業,二者沒有可比性。但是,如何避免外方企業通過資本控制中方企業的技術學習過程,高鐵發展的軌跡對汽車産業還是有一定啟示意義的。況且,在市場愈發成為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的當下,作為坐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國家,我們現在更應創新求變,有對合資説“不”的底氣與自信。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