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中國車企發力阿盟 欲奪日係車市場份額

2015-09-17 10:32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在銀川舉辦的“2015中國-阿拉伯國家汽車合作論壇”上表示,“近些年來,中國品牌汽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際的競爭力顯著提升。特別是面對阿拉伯國家這一新興的市場,不僅在産品性價比上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而且在技術服務方面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2014年中國出口到阿拉伯國家的汽車數量,已達25萬輛以上,佔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的30%左右。”

  阿聯酋經濟部次長AbdulaSaleh表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仍然有很多不確定的汽車行業發展因素,尤其是在一些重點的阿拉伯國家。25%-35%的這樣一個規模,對於中國來説,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份額,也是合適於中阿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狀態。

  在這場中阿汽車合作論壇上,吸引了上汽、東風、一汽、北汽、廣汽、奇瑞等幾乎所有的中國本土車企參與。據北汽國際公司預計,2020年以後,阿盟地區的汽車市場規模達到350萬輛。這意味著中國車企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空間。

  阿盟市場偏好SUV

  在北汽國際等公司看來,與西亞地區不同,“在北非市場,A級轎車仍然是市場的主力,最高比例可達到45%,SUV的佔比僅有3.8%,而商用車佔到了46%的份額。”北汽國際公司中西亞銷售總監張庚申表示,“可以看出,阿盟汽車市場發展跟中國有相近性,都是以轎車和SUV為主的。”

  但在海灣地區一些産油國家,當地消費者偏愛SUV。科威特SpeedLine公司奇瑞品牌經理RexzcyWilams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海灣國家對SUV的需求巨大。“中東消費者比較喜歡搭載六缸發動機,並且舒適性很好的SUV車型。由於海灣地區的油價比較低,當地消費者對油耗並不是很在意。”

  東風汽車工業進出口有限公司乘用車事業部副總經理陳五林也表示,“簡單來看,2.5升的SUV的銷量佔比達到35%,因此排量越大、銷量越高是海灣國家總體情況。”

  此外,當地的天氣因素也決定了消費者對於車輛的某些性能要求較高。其中,包括空調製冷效果在內的車輛性能將直接決定購買行為。

  “中東的客戶會進到一輛車裏把空調打開,如果空調效果好,這輛車就是好的,如果空調效果不好,這輛車就不好。”RexzcyWilams持同樣的觀點,“我們評價一輛車,可能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偏好,對中東市場來講,空調性能的好與壞直接決定採購決策。”

  “這樣就導致了這個地區的人們比較習慣於在使用汽車的時候,對空調的要求非常高。像東風乘用車風神A30、S30,都對空調進行了改進和熱力實驗,這樣才能滿足當地的市場。”陳五林表示。

  中國車性價比需提升

  “除了整個GCC(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即GulfCooperationCouncil)國家比較富裕之外,其他國家的汽車市場處於起步階段,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機。”北汽國際中西亞銷售總監張庚申表示,“2014年阿盟地區新車銷量在270萬輛。在這22個國家裏,50萬輛的規模只有沙特一個國家,10萬輛以上規模的國家有6個。我們預測,到2020年或者2025年,阿盟地區的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350萬輛。”

  張庚申表示,從阿盟地區的法規政策來講,是鼓勵汽車産業發展的,GCC區域之間就是低關稅,包括無配額的自由貿易。低關稅的自由貿易吸引著全球的汽車廠商進駐這一市場,日本、韓國、歐美等汽車品牌壟斷著當地市場,其中豐田花冠、凱美瑞兩個系列的汽車過去長期是當地的銷量冠軍。

  伊拉克聯盟總商會國際關係部副會長AbbasAl-Noori表示,中國車的品質如果跟日本車的品質一樣,伊拉克人會買中國車。因為中國車和日本車或韓國車比較,還是便宜。

  由此來看,對中國汽車企業而言,這既是對産品性價比提出要求,也為各家車企針對當地市場的産品開發提出更高要求。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我們把開發重點放在阿盟市場。現在北汽共有9款産品,其中3款經過了改進,能夠完全適應阿盟的高溫、風沙、炎熱的環境。”張庚申表示,“未來北汽還規劃了13款産品,其中能夠滿足阿盟市場的産品會達到10款。”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