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籠罩整個華北平原長達7天的重度霧霾,讓霧霾和空氣污染成為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強調:“霧霾成了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治理霧霾,我們不能躺在老天爺身上,要打一場治理霧霾的攻堅戰、持久戰。”
在治理霧霾這場攻堅戰中,汽車首當其衝,被認為是PM2.5的罪魁禍首。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機動車排放和道路揚塵在PM2.5排放源所佔比例為50%;但也有專家認為,與高耗能行業和燃煤相比,汽車尾氣排放並不是PM2.5的主要來源。去年年底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發現,北京PM2.5的六大重要來源中,汽車尾氣所佔比例不到4%。
無論汽車排放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幾年裏,加速黃標車的淘汰、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將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令人遺憾的是,懸浮在空氣中的霧霾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而籠罩在汽車行業頭頂上的“霧霾”卻仍沒有被重視——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汽車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需要決策者和所有從業者的智慧,以及破舊立新的勇氣。
同樣是在兩會前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召集各大車企負責人,召開“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這個大咖雲集的會議,雖然也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但更多的卻是正確的廢話。一地雞毛之後,人們能記住的就是“民企指責國企聯手跨國公司撈錢、四大國有車企負責人抱團反對合資股比放開”這樣的利益之爭。
我們絲毫沒有指責大咖們不作為的意思,恰恰相反,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中國強,則需工業強;工業強,需要汽車強”這樣的大道理,然而,對於如何發展汽車行業,大家卻都感到深深的無力和挫敗感,無論是行業管理者還是車企領導們,在行業面前都是小人物,難有回天之力。
網友們批評:“南北朝鮮還在內戰的時候,中國就開始造汽車了,今天,韓國的汽車已經熱銷全球,中國自主品牌卻在生存還是滅亡的道路上苦苦掙扎。”還有網友質疑:“國産飛機都上天了,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還差距那麼大?”而網友們不知道的是,除了市場佔有率持續下滑外,自主品牌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
這些問題,也遠非合資股比放開與否就能解決的。四大國企負責人擔心,一旦股比放開,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控股掌握話語權,攫取更大的利益。問題是,即便現在股比沒有放開,一汽在一汽大眾中的股比佔到60%,一汽在一汽大眾又有多少話語權呢?技術空心化,才是自主品牌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自主品牌的困局,是整個汽車行業多頭管理、急功近利造成的。比如,國家發改委負責汽車生産企業投資項目管理、制定綜合性産業政策;工信部負責制定産業發展規劃、發展政策、産品標準、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投資項目管理等;科技部負責汽車行業重大技術攻關;財政部負責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稅收優惠和示範運營補貼;商務部負責汽車品牌銷售、服務網路管理和報廢回收;環保部負責汽車産品排放標準、機動車排放控制和排放年檢;交通運輸部負責汽車使用維修市場管理及商用車運營管理;海關負責汽車産品進出口、整車進出口口岸認定;認監委和標準委負責汽車産品3C強制認證和産品召回。
這也被戲稱為“九龍治水”,結果就是,汽車行業缺乏頂層設計,誰都説了算,誰也説了不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廣汽響應兼併重組號召收購長豐汽車,卻不料影響了集團的整體上市;吉利國際化資本運作全盤收購的沃爾沃,卻被視為外資身份而喪失了大好市場時機;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助長壟斷,外方賺取大量利潤;稅收利益之下,地方保護主義暗流涌動……
“如果不把大前提講清楚,就去談細節問題並沒有意義。”清華大學汽車産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最近這些年,社會對汽車的看法已經開始不正常。以限行限購為例,各個城市都在限行限購,但又在玩命地對汽車招商引資。政府一方面覺得在我的地盤上造成了堵車,不讓你買,買了也不讓你用,另一方面又覺得你趕緊到我這兒來造車,造出車賣到別的地方去,去堵別的地方。這樣矛盾的心態,正是中國社會對於汽車産業發展病態視點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除了限行限購與地方政府拼命招商引資的矛盾外,汽車行業存在的矛盾還有很多:比如,一方面提倡節能減排,一方面卻恣意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所有車企都大幹快上SUV項目的原因。只要是消費者喜歡的、有利於銷售的,哪怕是惡的一面,企業也在所不惜。再比如,雖然中央力推新能源汽車産業,然而,各地地方保護主義依然盛行,即便是污染最嚴重而且有著示範作用的北京,也將能有效減少排放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拒之門外”。
很難説是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不作為,還是汽車企業太過功利,但籠罩在汽車行業頭頂的“霧霾”卻遲遲難以驅散,使得理想難以照進現實。在汽車行業的“霧霾”之下,汽車行業裏的每個人都呼吸著PM2.5,無處可躲,即便關到府窗,也解決不了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管理上改變“多個婆婆”的局面,在企業層面,破除國企的官僚之風,進行股份制改革。
可以説,如果目前國企不進行體制改革,仍然實行領導任命制,每隔幾年就換一個領導的話,那麼,企業永遠不會有長遠的規劃。即便沒有放開股比,國企也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更不可能在自主品牌上有大發展。既然汽車行業的“霧霾”同樣躲不過、逃不掉,何不積極面對,打一場攻堅戰、持久戰?(記者 黃少華)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