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的壓力來得比交通壓力還要嚴峻。國慶期間,雖然北京城區不再擁堵,但濃濃的霧霾卻等到“秋風掃落葉”般的天氣才散去,並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汽車尾氣是不是霧霾的主要污染源”的大討論。
為此,北京市制定了《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根據不同的污染程度,北京市將發佈空氣重污染預警,並將加大最高預警級別的強制性減排和健康防護提醒措施。預案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重度污染的情況下,北京的機動車將分單雙號限行,限行方案會提前數日告知。這個消息一齣就引發了大家的爭論,畢竟空氣的流動很複雜,經常前一天還是晴空萬里,第二天就變成了灰濛濛的霧霾天。這種情況下提前告知的難度不小。而大家更擔心和不願意看到的是,一旦實施單雙號,會不會被常態化?
與單雙號想對應的,是目前堪比中彩票難度的搖號限購措施或將進一步嚴厲。在北京市交通委宣佈的目標中,到2017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將控制在600萬輛以內。據了解,到今年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將達到約544萬輛,與600萬輛的目標僅有56萬輛的容量。照此計算,未來4年裏,平均每年僅有14萬個小客車購車搖號指標,扣除企業用戶,私人用戶平均每月僅有1萬個指標,搖號難度繼續加大。
除“首堵”外,其他城市的汽車使用環境也會逐漸收縮。9月10日,國務院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同時採用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向機動車徵收治污擁堵費被認為是最有效,但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措施。整個9月,全國範圍內徵收擁堵費是否合理引發的討論不絕於耳。後來,終於有權威人士出面辟謠,擁堵費不會在全國範圍內徵收,北京或將成為第一個試點,但起徵時間至少要到明年。
“如果大家喜歡藍天白雲,希望交通更加通暢,就必須改變交通方式。”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用數據説話——在北京PM2.5顆粒來源中,機動車排放佔22.2%,其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約佔全市排放總量的58%、40%,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
儘管把汽車當做“冤大頭”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但對於汽車行業和企業來説,抱怨和回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積極面對。從今年前9個月的數據來看,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已經不再是汽車消費的主力軍,相反,二三線甚至是城鎮市場已經崛起,如何更好地滿足這部分消費群體的需求和特徵,以及在銷售模式上做一些相應的改變,需要汽車企業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另一方面,不斷嚴苛的油耗標準也將給車企今後的發展帶上“緊箍咒”。9月30日,財政部、發改委和工信部發佈通知,從10月起,1.6升及以下節能環保汽車實施新一輪推廣補貼政策,新一輪節能補貼政策的入門油耗標準限于百公里油耗5.9升以內。從之前每百公里燃油消耗6.3升提升到現在的5.9升後,原本149款補貼車型已驟然縮水至僅有8款車型入圍。
此外,今年3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更是提出,2015年我國乘用車産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6.9升/100公里,2020年降至5.0升/100公里。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説,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42L/100公里。其中,國産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32L/100公里;進口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9.16L/100公里。截至去年年底,大約有24%的國産車企業和32%的進口車企業沒有達到燃料消耗量強制性標準,沒有達到2015年燃料消耗限值標準的企業比例則達到78%。
“平均油耗限值將對汽車行業進行新一輪洗牌。”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告訴記者,直到現在,很多車企都沒有意識到這個油耗限值的嚴峻性。從目前的技術水準看,如果不上新能源車,很多企業根本達不了標,到時每賣一輛車都要被罰款。以今年順風順水的長城為例,如果不能儘快推出新能源或者小排量車型,長城汽車到2015年很難過油耗這一關。
轉型,是擺在車企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務。在一輪又一輪環保風暴襲來的時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就是勝利。(記者 黃少華)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