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守護者|大興安嶺特大火災親歷者災後入林,一守就是三十年

2017年05月02日 15:44:34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4月21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西林吉鎮富克山林區,白樺林還未吐新。 本文圖片(署名除外) 澎湃新聞記者 張炎良

  4月底,中國北緯52度以北的林區依然蕭瑟。

  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距離圖強林業局約40公里的林場腹地,一座28米的鐵皮高塔聳立在藍天之下。53歲的森林防火瞭望員曹志國放下望遠鏡,俯瞰視野內的這片林區,皺起眉頭説:“大興安嶺林區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樹木成材最少要80年到100年的時間。

  這片林子裏的樹就像曹志國的孩子,看著它們長大,曹志國覺得自己30年的防火工作沒有白幹。

  30年前大興安嶺北麓的特大森林火災令211人葬身火海,266人被燒傷。新華資料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北麓林區的特大森林火災持續燃燒了28個晝夜,5萬餘人痛失家園,211人葬身火海,266人被燒傷。曹志國是“5.6”特大森林火災的親歷者,火災結束後,他加入了防火隊伍。

  典型的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讓大興安嶺的冬季寒冷而漫長,春秋兩季,高溫、乾燥的氣候條件,使林區成為森林火災易發區和高發區。

  圖強林業局分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長賈士民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説,森林防火瞭望員就是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裏的眼睛,是哨兵。在圖強鎮,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有326座。瞭望沒有死角,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互相之間沒有盲區。

  “現在正是春防的關鍵時期,你看林子下面那些枯草,踩在上面吱吱作響,這時若有一點火源,立馬就著一大片。”站在塔頂觀察林區的曹志國對這片林子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庭院,面積有多大,有哪些樹種,哪有溝塘,哪有岔路,他都知道。

  “在我的視線範圍之內,特別是正南方,樺樹多,樟子松少但也有,還有灌木,有落葉松,主要就這幾種。”他手指著遠方,如數家珍。塔頂薄薄的一層鐵皮,被踩得咯吱咯吱響,風力大的時候,塔身也會來回搖晃。

  “別怕,安全著呢。”他依靠著鐵皮欄杆,笑著對澎湃新聞説。他高高的個子,身板還算硬朗,是典型的北方漢子,整天在塔上露天工作,黝黑的皮膚笑起來眼角擠出幾條深深的紋路。

  從曹志國身後放眼望去,此起彼伏的渾圓丘陵上,白樺林還未吐新,落葉松和樟子松的綠色樹冠裝點著林海,它們是30年前“5.6”特大森林火災裏殘留的活立木,周圍簇擁著的矮小林木是落下種子以後生長起來的幼樹。

  4月21日,大興安嶺北坡額木爾河上游北岸的林區腹地,一座高28米的鐵皮暸望塔聳立在藍天下。在圖強鎮,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有326座。

  在高緯度嚴酷的氣候條件下,樹木生長得太慢,不易被察覺。曹志國卻見證了這片林子的生長,“我們剛來(暸望塔)的時候,這些白樺樹離地面都不太高,你看那個枝杈就能看出來,一個枝杈就是兩年,這一年一年,它們一點一點往上拔,眼見它們就要成材了,我心裏很欣慰。”

  “5.6”大火後加入防火隊伍

  在中國北部邊陲的漠河縣,上了一點年紀的人基本都經歷過30年前的那場大火。

  1987年,大興安嶺北麓林區發生的“5.6”特大森林火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毀林面積最大、傷亡人員最多、損失最慘重的森林大火。

  大火持續燃燒了28個晝夜,漠河縣、塔河縣境內相繼受到火魔襲擊。一夜之間,大火吞沒了西林吉、圖強、阿木爾3個林業局局址和9個林場,火災過火面積1.3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北京市,森林受害面積101萬公頃,相當於一個葡萄牙。當地森林覆蓋率由火災前的76%降為60%。

  官方數據稱,這次大火使211人葬身火海,266人被燒傷,10,807戶居民受災,56,092人失去家園。

  這場大火成為一代人的夢魘,正因如此,大興安嶺地區的人們,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懂得防火的重要性。

  那場震驚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災,成為了中國森林防火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自此中國森林防火體制和隊伍建設有了長足的飛躍。

  森林防火瞭望員曹志國也是那場火災的親歷者,他家所在的圖強鎮,屬漠河縣下轄的六鎮之一。

  經歷過1987年火災後,他加入了防火隊伍,在撲火隊幹了兩年後轉為防火瞭望員,今年是他從事森林防火工作的第30年。他所在的塔編號“211”,同事馬坤與他搭檔輪崗,白天,他們像哨兵守望著這片林海,夜裏,他們睡在塔下至今還未通電的小屋裏。

  林子裏待久了,瞭望員的話特別少。但提起30年前的那場大火,曹志國記得特別清楚:“太慘了,一宿的時間,家都沒了。有的小年輕剛成家,抱在一塊哭,那時候百姓攢點錢不容易,錄音機就算好電器了,床啊皮箱啊行李啊,一把火全燒了,那是攢了多少年的錢才購置的。”

  富克山上,30年前過火的林區生態正在緩慢恢復。

  至今,林區裏的人仍保留一些習慣,比如,他們抽煙從不在屋外抽。

  “在林子裏抽煙,不管你是幹什麼的,當地的還是外來的,馬上拘留7天,罰款500元。”曹志國説,他還不愛放鞭炮,“過年也不放”。

  漠河縣縣長、漠河縣西林吉林業局(政企合一單位)局長姚佔軍在30年前也是一位林業工人,他説,當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響應國家號召進入林場採伐木材。

  姚佔軍説,1987年的特大火災,讓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資源損失慘重,再經過三年的搶採搶運燒死木,採伐量遠遠超過了生長量,造成了資源的嚴重破壞。

  據國務院批復的大興安嶺火燒木搶採搶運協調小組《關於一九八八年工作安排意見的報告》顯示,1990年4月底前,林區從過火林木中總共採集了1500萬立米商品材。

  姚佔軍看到,過火的地域,“一片焦土、滿目瘡痍,滿山看不到綠色了,我們才發現生態的重要性。”

  那場大火過後,大興安嶺地區不斷加大森林防火建設投入,據姚佔軍介紹,1987年大火之後,漠河縣各林業局都成立了專門的防火辦。澎湃新聞記者看到,漠河縣防火辦的指揮中心有3000多平方米,防火辦的人員也得到充實,共有500人專門用於撲火。

  國家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共有專業森林消防隊伍15支6345人,瞭望塔326座、檢查站145處、永久性機降點63處、直升飛機加油站3處、吊桶取水池116處、航空護林機場3處、移動航站1個;防火通訊設備3988台(套);各種撲火機具34000件(套);設防火物資儲備庫15個,這些都是“5.6”大火之後30年逐漸完善起來的。

  曹志國在塔上輪崗時,同事馬坤正在塔下準備晚餐。他們住的房子不久前翻新過,但至今還未通電。

  “‘5.6’教訓慘痛,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牢記心裏,永恒不忘。大火已經過去三十年了,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説是半輩子,但大興安嶺林區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對於樹木成材最少需要80年到100年的時間,如果再不注重防火,任由大火像1987年那樣燒,大興安嶺就變成一片廢墟了。”曹志國説。

  28年,他準報過7次火警

  黑龍江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最北邊疆,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生態功能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也是東北乃至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

  “要造福子孫後代,就得注重防火,看好這片林子,讓林火少發生,儘量不發生。”曹志國説,論歲數,他是瞭望員裏年紀排第三的,不過比他大的那兩位做瞭望員的時間沒他長,他可謂是最資深的瞭望員了。

  他的工作看似簡單,就是盯住方圓幾公里內發生的任何火情,第一時間報告給指揮部,由指揮部調度森警把火災撲滅。

  但圖強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馮玉波説,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份工作,瞭望員素質也有高與低,有些人發現了火情,但對地形地貌不熟悉,不知道哪有山脈、哪有河流,報方位就發蒙,報不準會影響後續撲火時間,“像曹志國這樣的老瞭望員就非常準。”

  在塔上待了28年,曹志國總共報了七次火警。

  上一次發現火情是2010年,曹志國正在塔上瞭望時,肉眼發現遠處西南方向有煙,他再拿起望遠鏡一看,確實有一股煙柱一點點往上飄,他趕緊拿出羅盤,對準火點,確定方位後向防火指揮部彙報。在林區裏靠前佈防的撲火隊員立刻趕到現場。著火面積不到半畝,半個小時就撲滅了。

  “我是211塔,在我塔的220度,距離15公里到16公里,有一股煙柱……”曹志國拿著自製羅盤演示著。

  曹志國説,報火警時方位最關鍵,若方位有誤差,撲火隊員在林子裏找半天也找不到火點。但報公里數,誰都不敢保證太精確,彙報的誤差距離越小,説明業務越熟練。他報的誤差最大的一次是差了860米,那一次火點距離暸望塔19公里。

  “最遠的火情我報過22公里,就憑眼睛看,那回誤差400米。”他憨憨地笑著,談起業務,他透露著自信,“你一定要找參照物,打比方説,咱這塔離公路3公里,你看那火點離公路多遠,若是一倍的距離,那就是6公里,我都是用參照物估算距離。”

  瞭望員每次報告火情,指揮部都會問“煙是什麼顏色,風力多大,火的速度是多少,火往哪邊燒”等一系列問題,指揮部再根據瞭望員的描述,決定如何派隊員撲救,攜帶什麼樣的防火工具。

  瞭望員的工作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因此,工作崗位很少調動,負責防火工作的幹部也很少調動。

  “老瞭望員我們都不想調動他們,因為換個新人後,我們使著不順手,老瞭望員方便溝通,報的準。”馮玉波告訴澎湃新聞,“有的人一畢業就從事防火辦工作,直到退休。”

  落葉松、樟子松、白樺等是這裡的主要樹種,矮小的灌木分佈其中。

  曹志國的家距離暸望塔直線距離約20公里,順著他手指的西南方向望去,此起彼伏的丘陵像油畫,但畫中看不到人煙。

  瞭望員每年3月15日進山,這時候穿著軍大衣都覺冷,在塔上一直待到11月15日前後,黑龍江省防火指揮部解除秋防,這一年的工作就結束了。

  三年前,曹志國還可以在冬季裏搞點副業,從事木材生産、清林或者在貯木場幫忙,每個冬天都能多掙2萬多。

  2014年4月1日起,大興安嶺地區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採伐,數以萬計的林區人放下斧頭放下鋸,全部轉崗投入到了保護生態的洪流之中。曹志國一年的工作就變成了三季,站在塔上,蕭瑟的春天裏,他盼望著生機盎然的夏天,等到這片林海滿目金黃,他又開始盼著落雪。

  他不喜歡春季的林子,這個季節,廣袤的林區裏生命跡象太少,湛藍的天空偶爾會有猛禽和烏鴉飛過,有些淒涼。

  他告訴澎湃新聞,等過一段時間,白樺樹吐新後,整個大興安嶺會是一片綠色的林海,這是他最喜歡的季節:那些翠綠的葉子,未染一絲塵埃,在捉摸不定的風中簌簌作響,“眼裏看著舒坦”。

  在近幾年發生的火災中,人為火比例下降,雷擊導致的自然火佔比凸顯。

  “管住人,封住山”,這是當地防火的訣竅,澎湃新聞記者在林區裏發現,每一個通往山林的路口都設檢查站,隨處可見防護員在巡護。

  曹志國最擔心的是每年六七月份,到了“採山”季節,外來人員就多了起來,這時候防火最難管。

  “我們本地人説的採山就是到山裏採野藍莓、蘑菇、紅豆、木耳這些,這是老百姓致富的一個渠道,勤快的人在這個時候能掙一萬多塊錢。”曹志國説。

  採山人員吸煙有時會引發火災,“這時候的火不用擔心,”曹志國一擺手説,“瞭望員在塔上看到冒煙了,趕緊報告,撲火隊一到就打滅了,這時候不會有大火。”

  最怕的是五月下旬,大興安嶺地區的這個季節已經開始下雨,打雷,這幾年的雷擊火多了起來。

  “海拔高,地底下有礦産資源的地方,招雷。”圖強林業局分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長賈士民説,一到高發季節,就得把撲火隊靠前佈防。

  “如果你沒發現,樹被擊著了倒下來,下面有草,就會造成大的森林火災。”賈士民説。

  曹志國正在演示一旦發現火點,如何用羅盤定位。

  “森林防火瞭望員非常關鍵。”賈士民説,他們是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裏的眼睛,是哨兵。在圖強鎮,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有326座。瞭望沒有死角,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互相之間沒有盲區。有時候一個地方有煙柱,兩個塔都能發現。

  但在打雷天,瞭望員是不能在塔上工作的。暸望塔四週都是鐵皮,導電很厲害,曹志國親眼看見雷擊的火球,從鐵架子一直順到地下。

  “天氣不好,指揮部就問,哪個塔附近打雷了,你趕緊告訴他們,然後下去避雷,等雷過去後才能重新上塔。”

  尋找後繼者

  30年間,整個中國的森林防火制度和體系建設都有了長足發展。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同時建成了由程式控制電話、視頻網路組成的有線通信網,以及短波、超短波、衛星電話、公眾移動網路組成的無線通信網,形成了覆蓋全區的三級防火通信網路。全區設有13個森林火險因子採集站、51個森林火險因子監測站,定時發佈森林火險和氣象預報資訊。

  衛星遙感、飛機觀察、高山瞭望和地面巡護“四位一體”的監測手段已經可以確保火險早預警、火情早發現、火災早處置。

  但現在大興安嶺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後備力量不足。

  無論是瞭望員還是撲火隊伍,普遍都與曹志國的年紀相倣,50多歲,在山上爬冰臥雪多年,許多隊員身體不好,腰腿疼病。

  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份工作,後續隊伍難以更新。

  夜幕降臨,曹志國、馬坤在“211”塔下留影。

  賈士民也在考慮採用新技術替代人工。他認為,未來防火,還得朝精細化方向發展,機械化、科技含量要提高。

  賈士民見過加拿大森林的火災撲火,主要依靠大型機械設備。但國內的很多火災現在仍然依靠人海戰術,“隊員回來就臉黑的不像樣,那種高強度的疲勞,一般人受不了,年輕人誰還願意做這份工作?”

  曹志國拍拍胸前説,自己身體還算硬朗,他現在最擔心的是妻子的身體,去年她被診斷出胃癌後,他在塔上工作總不放心不下。

  28年,妻子來看過他好多次。他們會一起上塔,一起看著林海凝神。

  再過7年,曹志國也將退休。兒子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長春工作,一直讓他也到長春去住,“兒子説,哪怕我給你找個打工的活,咱都不幹這工作,掙的少,還危險,畢竟都這麼大年紀了。”

  “我做這份工作就是要看好這片林子,我怎麼能撂下工作不管呢?我就算去,也要再過7年幹到退休。”談起兒子,曹志國一臉的笑容,再看看腳下的這片林木,他們也像自己的孩子,與兒子的年齡也相倣。

  談話間,來自緯度更高地區的幹冷氣流在林海裏穿過,有時這突如其來的強風會把林木折彎刮倒。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曹志國説。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