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鳴
劉雅鳴,全國人大代表,曾任水利部副部長,2016年12月就任中國氣象局局長,成為中國氣象局歷史上首位女性局長。對於部分網友有關氣象預報不準確的吐槽,劉雅鳴坦然表示非常理解。
“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但百姓需求也更大”
新京報:您在去年底開始擔任氣象局局長,也是我國首位女性氣象局長。您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氣象工作有何規劃?
劉雅鳴:保障氣象服務的有效供給、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是氣象工作者的畢生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是一個理念。氣象服務的應用領域很廣泛,比如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向政府提供預警資訊,確保第一時間及時提供。
新京報:在履新中國氣象局後,您曾表示,當前氣象服務供給能力與日益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依然突出,要勇於擔當、努力解決。請問目前氣象服務的短板在哪?
劉雅鳴:氣象服務的領域廣泛,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我們在氣象監測要更加完善,特別是對老百姓特別需要的小尺度的、突發的天氣災害要在監測上進一步加強,這是在資訊蒐集方面要做的。第二,在預報提高精確度、預見期上要下更大工夫。提前一小時和提前兩小時預測到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是世界難題,天氣預報是預報科學,它有準確的,也有不準確的。雖然我們現在的預報精度在不斷提高,但這方面老百姓對我們有更大的需求。
另外,在水利、交通、航運、旅遊、環境等眾多領域對我們都有一些新的要求。氣象服務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那要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比如在水利方面,要為防洪減災提供服務。在交通方面,要提供能見度上的服務,再如特殊的時間節點,比如春運,要定點、定時提供服務。這都是我們提供服務的不同場景。
東方之星事件反映出小尺度預報仍需加強
新京報:氣象預報是個世界難題,那中國氣象局如何提高預報精準度?中國氣象局在解決這個難題上做了哪些工作?
劉雅鳴:現在我們通過地面、高空、空間迅速蒐集到天氣資訊,要把它變成到預報內容。為了提高它的精準度,我們有個數字預報模型。把監測到的資訊模擬到模型中去,這就是預報的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需要不斷攻關,以提高我們的精準度,這不是説憑藉預報員的經驗、想像或者簡單的資訊蒐集就能做到的。我們國家在預報的很多方面是處於世界先進的。
但是另一方面,比如24小時內的預報準確率,溫度怎樣、有沒有下雨,我們的準確率是87%。還有13%預報的不準,還可以提得更高。另外,在小尺度天氣預報方面,比如前年湖北發生的東方之星事件,在航道裏面區間很小,強對流天氣引起的局部氣象災害,這方面第一是資訊我們沒有捕捉到,第二是預報裏面沒有完全解決,預警的時間還是很有限的,這也是我們希望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新京報:目前網際網路上,網友有不少“刁難”、“吐槽”氣象局的聲音,怎麼看這個事?
劉雅鳴:作為氣象局長,我覺得老百姓關注氣象,説明老百姓離不開氣象。關注也好,批評也好,都是對我們工作的促進,我們很理解。而且老百姓對我們的點讚也不少,特別是2017年的第一場雪,預報很精準。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公眾對我們的滿意度達到87.9%,説明老百姓對氣象的滿意度還是比較高的。
(老百姓)罵一罵,説我們預報不準,發一些牢騷,我們能夠理解。(預報不準)給老百姓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或者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我覺得應該理解。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