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農業

科研牽手農企 膠林培育食用菌

2016年05月03日 10:59:0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本報定城5月2日電 (記者劉貢 見習記者劉夢曉 通訊員司玉)5月初時晴時雨的天氣,並不影響蘑菇的生長,定安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橡膠林里用大棚培育秀珍菇。此法通過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民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讓當地農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而這僅僅是一個科研團隊在生態科技示范轉化的開始,技術集成的效應正在慢慢發酵。

  定安縣龍湖鎮居丁村是我省目前最大的秀珍菇生產基地。5月2日下午,數十名工人圍坐,手腳麻利地選菇、剪菇、包裝。他們一天要完成2至4噸秀珍菇從出菇到發售工序。作業的工人都是當地農民,80多人均來自居丁村堯什等8個村民小組。

  “普通農戶無法承擔科研成果轉化資金投入和風險,高校與農民企業合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教師嚴廷良說。

  在海口做生意的堯什村民吳孔招與嚴廷良相熟。2年前,一次閒聊,吳孔招說起自己家里還有60畝膠林,沒有充分發揮用處,嚴廷良建議搞點林下經濟。剛巧海南師范大學張穎教授帶領嚴廷良等團隊研究食用菌課題,于是誕生了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

  吳孔利和吳孔招兄弟倆2014年4月開始組建南科食用菌公司,小心翼翼投了10萬元,“大不了打水漂。”吳孔利當時抱著這樣的心態。先搭了幾個小棚,雇了6個村民在嚴廷良的指導下開始培育秀珍菇。嚴廷良和團隊夥伴們有技術,但也沒有規模化生產的經驗,于是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產銷是否適路呢?吳孔利兄弟倆琢磨,這秀珍菇口感嫩滑,外表白凈,品質沒得說。市場調研,光滿足海南一天至少需要3萬斤,而全島幾乎沒有認真開發過食用菌消費。聽教授們說,食用菌氨基酸豐富,屬于營養高熱量低的健康食品,發達國家尤其喜愛,國內市場前景廣闊。

  果然生產和銷售兩旺。前半年試驗期,2014年11月首次出菇,從每天收獲100斤,迅速增長到一天8000斤。于是建大棚擴張規模,繼續滾動、貸款,共有600萬元投進了這個項目,眼下正奔著每天2萬斤的目標努力。

  出菇的場面很壯觀,一個棚里10萬個菌包,每個包里四五十根蘑菇冒出來,蹭蹭往外長,村民姚金鳳和工友們三班倒忙摘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則體現在菌包配比、消毒、接種、溫度濕度控制等方面的指導。

  南科亦成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食用菌栽培基質研究試驗示范基地,研究生們往來其間。

  “菌包等下腳料可制成動物飼料和農作物有機肥,再利用。”嚴廷良提出了下一步思路。

  吳孔利又租了200畝地,打算全面培育生產靈芝、茶樹菇、草菇、香菇等,且與熱科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生態農業研究團隊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充分利用食用菌的下腳料,再種植100畝復合式水果園,60畝有機蔬菜園。

  “當前橡膠行情不好,就要想辦法制止砍伐膠林的短視行為。一方面,定安鼓勵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推廣生態種植養殖業;另一方面,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用科技提高生產力和生態水平。”定安縣委書記陳軍表示。

[責任編輯:王亞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