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華東林交所”)成立于2010年12月,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區域“林權交易平臺”“林業配套金融平臺”,也是國家林業局批準同意的全國首家“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
在華東林交所採訪,聽董事長沈國華介紹,看瞬間易手的現貨交易顯示屏,如領略“互聯網+農林產業+金融”的一片“藍海”。其主要業務板塊由林業產權交易、農林產品現貨交易、林業碳匯交易、林業金融服務及收藏品發售等組成,同時涵蓋林業資產評估、林業龍頭企業評級、林業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林木資產收儲管理、拍賣交易、政策信息發布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已初步建立全省統一、規范、公開的森林資源交易平臺。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浙江省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融合的路子。沈國華說:“省委書記夏寶龍親臨華東林交所成立揭牌儀式,就是一個體現。”而華東林交所,正是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積極踐行者。
明確以林權交易為業務重點,加快林地經營權流轉試點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林地面積1億畝,全省現有木竹等林產品加工企業4萬多家,全省林業行業社會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居全國前茅。林業產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華東林交所依托國家林業局和浙江省林業廳的全面支持,在全國率先探索林地經營權流轉試點,在兼顧農民作為土地、山林承包經營者的利益前提下,通過在公開交易平臺上對資源產值的預期收益、碳匯指標進行交易,實現“活樹變活錢、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銀行”。
華東林交所先後與龍泉市、浦江縣等地政府及林業部門合作,積極參與《林地經營權流轉證》試點改革,探索統一登記和托管,完善林業資產處置,解決林企、林農和銀行之間貸款的後顧之憂,全面推進與銀行的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合作。同時,通過網上拍賣、招標、議價和網絡報價等交易方式,使交易雙方足不出戶即可進行交易。通過有序推進林權流轉,做大林權交易規模,進一步發揮交易所的價值發現和價格導向功能。
義烏市赤岸鎮慈溪村1100余畝集體林權流轉項目,在華東林交所公開挂牌出讓,起拍價188萬元,經過6個買家的十余次競價,以210萬元競拍成功;湖州市長興縣一塊林權流轉項目,起拍價149.6萬元,最後以241.6萬元成交。沈國華說,公開競拍讓山林承包者的流轉收益得到更大保障。
幾年來,華東林交所及其各地林權交易分中心累計成交林權挂牌項目559個,涉及林地面積15萬多畝,成交金額6.8億元,資產平均溢價達29.6%。
有序推進大宗現貨電子交易,為優勢農林產品插上互聯網與金融“兩個翅膀”
2014年3月,華東林交所全力打造的規范、高效的大宗農林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正式實盤啟動,形成了集在線交易、在線結算、在線融資、物流管理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電子交易平臺。自上線以來,已上市膠合板、黑木耳、紅酸枝、鐵皮石斛鮮品、香榧、珍珠、大紅袍、安吉白茶、同山燒、普洱茶(大樹)等十多個品種,日均交易金額35億元,累計超過1.5萬億元。實現了“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四流合一,現貨交收日益活躍,在線融資業務穩步推進。
華東林交所服務于浙江縣域經濟,結合與把握浙江省打造全國最大的產業電商平臺的機遇,引導農林企業由傳統貿易向互聯網電子商務轉型,為農林產品貿易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節約的現代化商品交易服務,為各地傳統優勢農林產品的升級換代,插上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金融的翅膀。2015年6月19日,華東林交所成功上市浙江諸暨市的農特產品同山燒,該品種與香榧、珍珠、馬劍茶等合稱為“諸暨四美”,截至目前,“諸暨四美”已經有“三美”在交易所成功上市,這也意味著諸暨板塊的正式形成。
2015年,華東林交所先後順利上市交易安吉白茶、武夷山大紅袍、雲南普洱茶等品種,大宗現貨平臺開始得到了省外農林企業的關注和認可,正在全國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說明華東林交所強化行業集聚效應,通過細分行業中的“茶業板塊”運營,擴大茶產業標準化生產規模,提高中國茶葉的質量和安全生產水平,強化中國茶葉在行業內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讓茶葉這一中國古老而神奇的產業,綻放更多的新芽。
華東林交所利用全國30余家授權服務機構、近百家營業部的網點優勢,推出營業場所線下體驗店的試點建設活動,將交易平臺打造成為“交易促交收、交收促交易”和“線上交易、線下交收”的大宗現貨運營平臺,實現大宗現貨電子交易模式的O2O運營。交易商採用線上交易和交收、線下體驗和提貨的方式,來實現電子商務和實物投資的不同需求。
沈國華介紹,華東林交所秉承“力促農林產業金融化、服務農林實體經濟”理念,通過不斷創新融資服務產品,不斷增強融資服務功能,已累計為4000多家農林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150億元,為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林業打造一條綠色通道。
創新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交易平臺功能作用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日益加劇,氣候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直在為節能減排事業不懈努力。在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上,沈國華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邀請參會,向各國嘉賓介紹中國在碳匯事業方面所作的成就。
華東林交所作為國家林業局批準的全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自2011年11月起,先後成功交易國內首批14.8萬噸造林項目碳匯指標交易,國內首批黑龍江伊春市森林撫育項目碳匯指標交易,及國內首批浙江省臨安縣農戶竹林碳匯指標交易,並積極參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牽頭的“創建林業生態補償市場機制、積極推進林業碳匯交易試點”課題研究。
沈國華說,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林業碳匯是典型的生態產品,也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碳減排措施,對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開展林業碳匯交易,實質就是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和林業發展機制,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管護、增加森林蓄積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和自然景觀。調動社會各界造林育林的積極性,促進企業間接減排,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同時給林農增加一塊財產性收入。
隨著2017年我國建立統一碳匯市場目標的臨近,值此2016年杭州召開G20峰會的契機,借鑒2014年APEC會議等國際會議的“碳中和”先例,華東林交所正在參與並推動通過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會議活動碳排放。沈國華表示,華東林交所將秉承“為林、興林、惠林”的服務宗旨,立足農林業與金融的互通對接,圍繞“資源變資產變資本”,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服務產業鏈,打造一站式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為建設多層次市場和加快農林產業轉型升級做出更大努力。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