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雲南農田水利改革打通“最後一公里”

2016年01月11日 13:1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字號: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隆冬農閒季節。而在今年,由於實施了國家農田水利改革試點創新機制項目,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恨虎壩灌區處處呈現出一片冬季農業生産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在萬畝連片的土地上忙碌著收摘青菜、播種馬鈴薯等。

  陸良縣小百戶鎮是一個典型的有水源、無渠係配套,水不通、路不暢、種植結構單一、生産方式落後的低效農業産區。水利部和雲南省將恨虎壩中型灌區創新建管機制、中壩村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列為全國農田水利改革試點項目,按照“先建機制、後建工程”的總體要求,探索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新經驗。

  恨虎壩中型灌區項目在實施中引入社會資本和投資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運營、管理,經反覆測算後確定水價以及社會資本進入的比例、範圍和合理收益率。社會資本引入方通過流轉1000多畝土地,與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共同成立了陸良大禹節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恨虎壩建起了提水泵站、輸水主管、干支渠道等骨幹工程,在田間實施了微灌工程、渠灌工程等。同時依託網際網路,還在恨虎壩建起了700畝微灌示範區,建成了自動控制系統、精準計量設施等,進一步完善農業物聯網系統,實現了水利工程現代化。

  在小百戶鎮炒鐵村委會章伯村民小組一片長勢喜人的豌豆苗地邊,管理人員拿出手機,輕輕一點,分佈在田間的噴頭開始自動噴灌。與此同時,地塊的溫度、濕度等參數也通過網際網路傳到顯示屏上。而在另一邊,正在種地的村民掏出水卡一刷,水就流到了地裏。智慧水利實現了遠端控制,使農民只需要一個手機,一張IC卡,就能實現澆灌的全部工作。

  目前,試點區冬季閒置的萬畝耕地上種上了洋芋、豌豆等冬早蔬菜,農民畝均增收1700多元,節約灌溉成本300余元,減少灌水勞力6個工日以上。群眾、合作社、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破解了農田水利投資和管理長期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建管模式,實現了冬季農業開發,村民增收明顯的效果。

  “我們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在水價改革、引入社會資本、節水減排等領域或環節積極探索,建立了初始水權分配機制、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群眾全程參與機制、工程管護機制和節水減排合同管理機制,取得了初步效果。”在1月5日舉行的全國農田水利改革現場會上,雲南省省長陳豪表示。

[責任編輯:李振]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