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郝帥)記者從農業部獲悉,農業部自2010年起分三批在全國範圍內認定了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五年多來,各示範區多層次開展探索,點上創新、面上示範,實現重點工作一環扣一環推進,關鍵節點一年一個領域突破,示範區建設步入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道。
物質技術裝備水準領跑全國。據統計,2014年示範區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2.67億畝,佔比超過5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5.1%,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3.4個百分點。農業部2014年監測評價結果顯示,江蘇省太倉市等20個示範區綜合得分超過75分,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領頭羊”。
改革創新激活農業發展活力。2013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等5部門和單位,擇優選拔21個示範區開展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打造農業改革的“試驗田”。2015年,進一步擴大以獎代補政策實施範圍,將獎補總量增加到100個示範區。改革試點實施以來,各示範區圍繞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制約,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積累了許多鮮活經驗。比如,黑龍江肇東創造了“土地經營權信託”、“帶地入社、保底分紅”等多種適度規模形式;廣西田東縣、寧夏賀蘭縣等西部地區以特色農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目前已成燎原之勢。
現代農業建設模式漸顯雛形。各地立足實際,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符合發展要求、充滿內在活力的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如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模式、陜西延安市節水生態農業建設模式、貴州省湄潭縣山區特色農業建設模式、浙江省慈溪市“兩區”農業建設模式,等等。這些模式,涵蓋了從適合高度機械化作業的規模化農業到依託小面積的高效生態精品農業,從著眼于生態保護的節水型農業到立足山區條件的特色農業,以及農業産業化集群、都市型現代農業、草畜平衡型農業等多種農業形態,為相同區域、相近發展階段的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複製和推廣的“樣板”。
示範平臺效應凝聚發展合力。示範區的平臺效應不斷顯現,各方資源、各方力量在這個平臺上持續聚集,形成了推進示範區建設的強大合力。財政部擴大示範區以獎代補政策實施範圍,共安排14.6億元獎補資金支援示範區改革建設,2015年獎補資金總量達到10億元;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17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示範區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利用示範區探索金融支農新渠道,信貸支援總額達到900多億元;各地也紛紛拿出真金白銀用於示範區建設。
下一步,農業部將按照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強化改革創新、科技驅動、資源整合和政策支援,打造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極,示範引領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力爭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範區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