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備組長鄧興旺10月18日在天津表示,我國農業生産中肥料越用越多,糧食産量卻趨於平穩,出現了“肥料換高産”但“增肥低增産”現象。
歷時兩個月的第三屆中國綠化博覽會今天在天津市武清區閉幕。在綠博會舉辦的“國土綠化與綠色發展”高層論壇上,鄧興旺説,眾所週知,中國用不到7%的耕地養活了22%以上的地球人口,但農村生態環境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出現了耕地城鎮化、鹽鹼化、沙漠化以及河流湖泊富營養化等問題。
他呼籲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産,恢復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他説,中國耕地佔全球7%,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卻是全球的35%。目前高氮化肥用量國家中,中國是唯一的“增肥低增産”類型。中國糧食産量實現了11年連續增長,但“十一連增”代價巨大,“我們很可能到了一個不可持續的拐點”。
鄧興旺建議,通過加大糧食進口量解決國內糧食部分需求,以實現土地輪休,積蓄更大生産能力,而不是每年把土地用到極致。
他還主張農民“就地現代化”,即就地得到教育和就業,實現安居樂業。他指出,如果把受教育的人口都轉移到城市,依靠沒出路的剩餘農村人口是不可能完成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現代化的。
鄧興旺還強調,現代農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少化肥少農藥的作物品種。在創新方面,一定要改變目前農業科技研究與産業脫節的現狀,打破以論文為核心的農業科技評價導向,以解決農業問題而不是論文、評獎作為衡量標準,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及其轉化率、項目管理水準、服務農業的實際成效、農民滿意程度等多角度評價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促使農業科技人才的選題來源於生産,成果服務於生産。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