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中國重塑糧食供需新格局 東北實施多項改革措施

2015-10-15 16:2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東北地區黑土地上,玉米已經進入收穫期。

  儘管豐收在望,種糧大戶陳卓已經開始為明年種什麼犯愁了。

  “國外玉米運到中國,還要比咱們玉米每噸低將近一千元,玉米降價是早晚的事。”陳卓説。

  在中國産糧“狀元市”吉林省榆樹市,像陳卓這樣擔心玉米政策變化的農民並不在少數。

  年初開始,中國相關政策研究和決策部門的官員,密集奔赴東北地區開展玉米收儲政策調研,希望推出與市場接近的收儲政策。

  9月17日,中國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調整為2元每公斤。這是自2008年以來臨儲價格的首度下調,相關專家及企業界人士認為,此舉將有助於國內玉米市場從“政策市”向“市場市”過渡。

  同時,中國農業部在東北四省區部署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吉林省農委公佈的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相較2014年減少了91萬畝。

  中國東北部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由於玉米作業簡單,適應性強,加上政策推動,東北地區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據統計,東北三省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由2003年的9417.3萬畝增至2014年的16954.5萬畝,11年間種植面積增長了7537.2萬畝。

  “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的增長,是由大豆、水稻以及雜糧雜豆的減少為代價的,‘五彩農田’變成了‘黃金玉米’。”吉林省農科院院長吳興宏説。

  玉米獨大的生産種植結構,在東北地區形成了特有的玉米經濟形態,讓玉米不斷在“資源”和“包袱”之間變換,東北地區曾出現多輪玉米滯銷現象。目前,東北地區的玉米庫存高達3208億斤,佔全國玉米庫存的78%。

  同時,從最低保護價設立到2008年臨儲政策出臺,政策對糧食流通調控力度不斷加強,“政策市”逐步成為中國玉米市場乃至糧食市場的主要特徵。玉米價格在政策推動下,不斷水漲船高,“政策市”在保護農民利益的情況下,干擾了玉米市場,出現了價格剛性上調的市場預期。

  目前東北地區四省區庫存4300億斤,佔全國的48%。“東北地區收儲壓力巨大,政策性糧食庫存年年‘滾雪球’,中央財政負擔也越來越重。”中儲糧吉林分公司購銷計劃處處長宋海河説。

  另外,由於農民對最低價收購政策的依賴,不斷加大投入,農藥、化肥施用量接近極限。農用化肥平均施用量達到434公斤/公頃,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導致地力逐漸下降、土壤板結,黑土地流失,不僅糧食可持續生産能力降低,且糧食生産成本逐年增加。

  “農産品和玉米深加工企業一定程度患上了‘補貼依賴症’,必須實施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農産品的兩難局面。”中國糧食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説。

  近年來,中國逐步推動農産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改革,對實施近7年的農産品保護性托市收儲政策進行調整,棉花、大豆、菜籽等品種相繼由收儲改為直補。國家採取的各種政策措施,應該是生産歸生産,市場歸市場,更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産、調節供求。

  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並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2015年,油菜籽臨儲收購也實施新政策,收購定價權下放到各省,而補貼方式分為直接補貼給農民和補貼給油廠作為加工費用兩種。一直靠國家財政補貼的臨儲政策變數增加,意味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

  “儘量要用經濟杠桿和經濟手段,發揮市場作用,少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作用。”劉笑然説。

  東北地區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中國在東北實施的多項改革措施,有助於加快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東北地區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地。(采寫記者:劉荒、齊海山、辛林霞、王炳坤)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