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俠客島刊文揭秘安邦帝國:每一步都踩準政策節奏

2017年05月08日 08:29:35  來源:俠客島
字號:    

  本欄目由俠客島與《中國經濟週刊》聯合出品

  5月5日下午,保監會對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人壽”)下發監管函,對安邦人壽作出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産品的處罰決定。

  而最近一段時間內,圍繞安邦的消息虛虛實實,也是吊足了圍觀群眾的胃口——畢竟,從近兩年前收購民生銀行股份開始,這家始終處於低調狀態的公司,才算真正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而在收購華爾道夫酒店、介入萬科之爭等事件之後,籠罩在安邦身上的神秘光環也未隨著新聞而消減。

  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能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從籍籍無名的保險新兵,發展成全球兇猛並購、總資産近2萬億的國內險資巨頭?

  今天經濟ke的文章,是《中國經濟週刊》的最新封面文章《揭秘安邦帝國》略壓縮編輯而來。文章略長,料頗多,行文亦細緻。畢竟,這家“神秘”公司之前吸引外界關注的地方太多,而如文章所言,在過去的13年中,“其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均與當時的政策若合符節,每一步都踩準了政策的節奏,甚至提前佈局,一旦政策之門打開一條小小縫隙,安邦就閃身而入”。

  崛起

  安邦帝國的前世今生

  >> 代銷車險起家

  安邦集團官網資料顯示,2004年,安邦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財險”)正式成立,並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分支機構,這正是安邦集團的前身。

  據媒體報道,安邦財險的發起人為包括上海汽車集團(下稱“上汽集團”)在內的7家法人單位,上汽集團時任總經理胡茂元成為安邦財險首任董事長。

  依託上汽集團,2005年開始,安邦財險在上汽的4S店代理銷售車險,當年,安邦財險的保費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2008年,成立僅4年的安邦財險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許可,可同時在全國所有省份開展電話行銷的企業,這再次推動了安邦財險的業務爆髮式增長。

  至2011年年底,安邦財險多次增資擴股,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一度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而上汽集團、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標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則始終位居安邦財險大股東之列。

  然而,這家安邦財險如今顯示的存續狀態為“登出”,其工商資訊在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中顯示為一片空白。不過,《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保監會《關於安邦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修改章程的批復》顯示,直至2014年,胡茂元仍為安邦集團法定代表人,後變更為吳小暉。

  2011年,保監會批准安邦財險進行集團化改組,同年12月31日,新的安邦財險成立,註冊資本金為370億元。2012年,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安邦財險2016年財報顯示,其資産總計7955億元,較2015年增長202%。

  >>“蛇吞象”並購

  縱觀安邦係13年發展歷程,2011年入主成都農商行,無疑是關鍵一步。

  成都農商行由原來的成都市農村信用社于2009年12月更名後成立,2010年1月正式掛牌,成都市5家國有企業合計持有成都農商行30.99%的股份。當年12月,成都農商行計劃增資擴股:以每股定價1.6元新增41.02億股,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便是安邦財險。

  彼時,成都農商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截至2010年年底,成都農商行的資産總額已達1603億元,較兩年前增長41.6%;各項存款餘額1315億元,較兩年前增長74.2%;各項貸款餘額826億元,較兩年前增長64.2%。

  作為“戰略投資者”的安邦財險,當時的註冊資本只有51億元,總資産256.74億元,全年營業收入73.83億元,凈利潤5.08億元。但2011年,安邦財險獲得成都農商行35%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成都市國有資本系統的5家企業在成都農商行的合計持股下降至21.99%。此後,安邦係多位人士進入農商行管理層。

  這筆被外界稱為“蛇吞象”的收購,讓安邦財險資産規模達到千億級別。在成都農商行2016年的董事長致辭中,安邦人壽董事、成都農商行董事長陳萍強調,2011年12月,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並將“引資”與 “引智”“引技”緊密結合,實現了華麗轉身,進入發展新時期。

  2015年年初,吳小暉談及這次並購時稱,成都農商行壞賬率從18%降到了0.85%,ROE保持20%以上,“資産規模增長三倍,從一個西部地區(農商行)成為全國第一,這還是要有點商業模型能力的。”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成都農商行的總資産是4293億元,而到2014年年底時,成都農商行的總資産約為6000億元。其資産擴張步伐隨後放緩,截至2016年年末,全行資産總額 6731億元。另一方面,成都農商行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2.47億元,同比略有下降。

  >> 萬能險崛起

  2010年,安邦人壽成立,其註冊資本為37.9億元。同一年,安邦係收購瑞福德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

  至此,安邦係已經擁有財險、壽險、健康險等多塊牌照,安邦係保險金融集團雛形已經基本形成。

  安邦人壽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公司資産總計1.45萬億元。如此驚人的增長,恰逢保監會原主席項俊波主導下的保險市場化改革期間,保險資金運用得以鬆綁,以萬能險為主的理財險更推動了一批險資黑馬的成長。

  同時,保險公司的負債端産品費率放開、資産端投資領域開閘。2014年年初,普通型人身險産品的利率首先放開,由2.5%提升至3.5%。按照監管層公佈的思路,人身險費改路線圖依次為普通型、萬能型和分紅型,並爭取在2015年底前全面實現人身險利率市場化。

  2015年2月16日,保監會發出通知,廢除2007年開始執行的《萬能保險精算規定》,取消萬能險不超過2.5%的最低保證利率限制,將萬能險産品利率市場化,改由保險公司自行決定,並從當日起正式執行這一政策。

  於是,市場上銷售的萬能險整體收益率高達6%~7%,個別萬能險産品利率高達8%。這催生了一批險資新貴,安邦人壽、前海人壽等新進壽險公司的産品結構都更加偏重投資型壽險産品,其中萬能險、分紅險等投資類險種佔公司總保費的比例遠高於傳統壽險産品。

  2016年,安邦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142億元,而被認為代表萬能險規模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達到2162.9億元。

  與此同時,險資在資本市場高調出手,對一些知名的實體類上市公司頻頻舉牌。特別是在2016年,險資舉牌成為資本市場的年度大戲,最終引發了證監會等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和強烈批評。

  於是,萬能險等政策在2016年年末終於踩急剎車。保監會于2016年12月底在官網發表文章稱,為規範萬能險業務發展,落實“保險業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監會密集出臺了多項規定。2016年5月至8月,保監會對前海人壽、恒大人壽、華夏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並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責令公司進行整改,其中並不包括安邦係旗下險企。

  新政效果立竿見影,萬能險進入速凍模式。今年5月3日,保監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被認為代表萬能險規模的人身保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313.4億元,同比下降約61.24%。

  安邦人壽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約17.6億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016億元,同比下降約98%。不過,安邦人壽今年一季度原保費收入猛漲至1874億元,相較于2016年一季度的234.36億元,增幅達7倍。僅次於國壽股份位列人身保險公司的第二位。但安邦人壽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安邦人壽凈現金流為-57.04億元,而就在去年底,這一數字為260億元。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安邦人壽現金流轉負或與2016年下半年以來保監會收緊萬能險監管有關。

  舉牌

  新興險企偏愛哪些股票?

  >>一戰成名

  2014年舉牌民生銀行(600016.SH),安邦係一戰成名。此前,安邦係在資本市場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2014年11月起,安邦係加快了對民生銀行增持的步伐,11月底持股比例超過5%,民生銀行一紙公告讓安邦係浮出水面。此後十幾天,安邦係快速加碼,當年12月19日,民生銀行發佈公告稱,安邦係持股比例合計10%,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

  安邦係並未止步於此。截至2016年,安邦係合計持有民生銀行16.79%的A股股權,安邦集團位列第一大股東。

  安邦係的強勢殺入,改變了民生銀行1996年成立以來的股權結構。

  民生銀行是中國第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註冊資金為13.8億元,總股本為1.38億股,創始股東數高達59家,其中48家為民營企業,股東最大持股比例僅為6.54%,股權極為分散。

  之後,民生銀行歷經多次股權變更,雖有所集中,但單個股東持股比例從未超過10%,始終未曾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外界普遍認為,民生銀行獨特的股權架構有利於公司治理。

  但股權分散的民生銀行最終卻成為了安邦係的“獵物”。而投入鉅資的安邦係所圖謀的似乎並非成為財務投資者那麼簡單,越來越多的信號顯示其在民生銀行提升話語權的努力。

  2017年1月,民生銀行發佈公告稱,與安邦集團簽署代理銷售金融産品業務合作框架協議。如此一來,民生銀行提升其零售業務仲介業務收入規模,安邦集團則擴大産品銷售渠道。事實上,安邦集團旗下的安邦人壽高度依賴銀行渠道。2016年,安邦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372.4億元,銀行代理渠道實現保險收入1145.9億元,佔所有銷售渠道保險業務收入的比例為87.5%。

  而在今年4月底,有媒體報道稱,安邦現金缺口巨大,其海外收購可能從民生銀行獲得了千億元級別的貸款。對此説法,4月28日,安邦集團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安邦保險在民生銀行沒有一分錢的貸款,根本不存在向民生銀行“貸款千億”的問題。

  >> 舉牌邏輯

  其實在民生銀行之前,招商銀行(600036.SH)就已成為安邦係瞄準的目標。2013年12月10日,安邦財險持股比例達到5%,此後安邦財險一路增持,招商銀行2014年報顯示,其持股比例達10.72%,而截至2017年3月31日,安邦財險始終保持這一持股比例。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發現,在安邦財險入股招商銀行前,安邦集團已多次出現在招商銀行十大股東的名單中。2012年度股東大會上,安邦集團就曾有意進入招商銀行董事會,但遭股東大會否決。2015年7月,安邦財險董事長張峰被增補為招商銀行第九屆董事會非執行董事,安邦係終於如願進入招商銀行董事會。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髮現,安邦係舉牌對象多為股權較為分散的行業或區域龍頭,所選標的主要為金融與地産兩大板塊,並似乎“偏愛”銀行股。除去舉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2016年年初,工、農、中、建四大行先後發佈2015年報,外界才發現,安邦係在四大行中均成為排名前十的股東。

  在銀行股之外,安邦係近年來在A股市場一路攻城略地。據不完全統計,安邦係曾舉牌萬科A(000002.SZ)、大商股份(600694.SH)、金融街(000402.SZ)、歐亞集團(600697.SH)、中國建築(601668.SH)等10余家上市公司。

  從安邦係投資中國建築的過程中,足見其“狼性”。2016年11月17日—24日,在一週時間內,安邦係旗下的安邦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3次增持中國建築,持股比例從5%上升至10%。在其于17日首次舉牌時,中國建築曾發佈公告表示,“本公司歡迎安邦選擇中國建築並成為重要投資方。”

  對於安邦係的投資選擇,吳小暉頗為滿意。2015年年初,吳小暉曾公開表示,“我們買招商銀行時是6塊多開始買的,現在已經14塊多了。另外民生銀行大家都在拋售的時候我們買了,5塊多開始買的,現在9塊多了。”吳小暉稱,安邦投資的底線是,所選公司的PB(平均市凈率)低於1,ROE(凈資産收益率)高於10%。

  吳小暉舉例稱,以投資金融街為例,其團隊考察了每一處樓盤,“在精確估算市場價值的基礎上打一個折,再扣掉負債,加上市值一算,還有190億的差價,所以我們就投資了,我們這種科學的分析讓我們的投資遠遠超過了市場回報率。”

  不僅是安邦係,其他新興保險企業在2015年、2016年頻頻在二級市場舉牌時,其投資標的與安邦可謂“異曲同工”,偏愛金融地産股等大藍籌。以萬科A為例,近5年其ROE水準穩定在12.65%~19.66%。王石曾説萬科是“唐僧肉”,誰都想來咬一口。

  >> 監管轉折

  不僅是安邦係,近年來,與安邦係一同崛起于保險行業與資本市場的,還有多個以險資為核心的資本係,2016年12月3日,新華社曾點名七大活躍險資,即恒大系、寶能係、安邦係、生命係、陽光保險係、國華人壽係和華夏人壽係。

  而積極參與資本市場,也一度是保監會鼓勵的方向:

  2014年初,保監會發佈《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規定保險投資權益類資産比例不高於30%。按照此前的規定,險資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合計不能超過25%;

  2015年7月,保監會再度放寬險資入市要求,將險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餘額佔上季度末總資産的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産的餘額佔上季度末總資産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權益類資産餘額不高於上季度末總資産的40%。

  2015年12月底,吳小暉曾表示,“很多保險行業的公司投資了上市公司,達到一定比例舉牌,都是為了支援中國實體經濟,長期看好中國的未來。保險的錢是老百姓的養老壽險錢,是長期資金,必須投入到最好的企業中,長期地持有,享受穩定的紅利分紅,也同時參與他們的戰略決策,能夠幫助他們做強做大。” 項俊波也曾表示,國際上保險資金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舉牌是二級市場普通的股票投資行為。

  然而,險資在二級市場激進投資所帶來的風險也與日俱增。其中,業界最擔心的狀況之一就是銀行資金會否因此借道保險渠道流入資本市場,保險資金“短借長投”等問題尤為引人注目,而個別險資控股實體企業後的行為也引發各界關注。

  2016年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野蠻人、妖精、害人精”的言論。隨後,各項監管政策收緊,此前各路高調舉牌的險資也受到調查與處罰。

  但相對於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接連受到嚴厲處罰而言,安邦係旗下的險企似乎“安然無恙”,直到5月5日保監會對安邦人壽下發監管函。

  海外並購

  一路狂飆後遇“流年不利”?

  >>“金融+地産”

  2012年10月,保監會發佈《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規定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可選擇部分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或直接投資不動産。其中,不動産地域上包括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在內的發達市場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具有穩定收益的成熟商業和辦公不動産。

  2014年,就在安邦係舉牌民生銀行“一戰成名”之時,安邦係在海外的大手筆並購更是引發全球關注,而其投資邏輯與國內似乎並無二致,仍是金融與地産。

  2014年10月6日,安邦集團宣佈以19.5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收購希爾頓集團旗下位於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4個月後,此次收購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准,安邦集團以每平方米約7.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獲紐約核心地標永久産權。

  2017年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吳小暉表示,“這個酒店等於是我們通過市場賺來的,不花一分錢”。當時,另一位對話嘉賓朱雲來稱,“吳總遇到了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收購華爾道夫酒店後,安邦集團大肆在全球地産領域進行投資的消息頻出。2015年7月,安邦係以7.5億英鎊的出價外加合作協議的形式競購倫敦金融城最高建築Heron大廈;8月,有媒體爆出安邦擬斥資10億美元競購日本房地産資産管理公司Simplex Investment Advisors。

  在金融領域,安邦集團也掀起疾風暴雨般的收購。2014年10月13日,安邦集團宣佈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這是中國保險企業首次100%股權收購歐洲保險公司;12月16日,安邦集團宣佈收購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2015年2月16日,安邦集團宣佈,正式收購荷蘭VIVAT保險公司,這是中國企業首次進軍荷蘭保險市場。就在第二天,2月17日,安邦集團宣佈收購韓國東洋人壽並保持其上市地位,這一次安邦集團成為首次進入韓國保險市場的中國公司。

  2016年4月,安邦保險海外子公司與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SE)在韓國聯合宣佈,安聯集團向安邦保險海外子公司出售韓國安聯人壽和韓國安聯資産管理。韓國安聯保險成立於1954年,係韓國第二歷史悠久的人壽保險公司。截至2015年底,其總資産約150億美元,在韓國擁有110萬客戶。

  海外大舉擴張后,安邦係海外資産迅速膨脹。以安邦人壽為例,截至2016年年底,安邦人壽總資産達到1.45萬億元,其中海外保險資産達9000多億元,佔總資産比例超60%。

  更讓人驚訝的是,安邦集團官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其海外並購的多項標的業績大幅反轉。荷蘭保險公司VIVAT在被收購一年後就實現扭虧為盈,2016年繼續盈利。韓國東洋人壽2016年保費收入達到6.7萬億韓元,同比增長逾57%,在韓國保險市場上增速排名第一,同時實現凈利潤2297億韓元,是東洋人壽自成立以來的最佳業績。

  >> “急剎車”?

  進入2017年,安邦係的海外投資説得上是“流年不利”,此前一路“狂飆突進”的投資進程似乎遭遇“急剎車”。

  據媒體報道,3月,安邦集團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在紐約的房地産合作項目暫停;4月17日,美國年金與人壽保險商信保人壽公司(下稱“信保人壽”)宣佈,公司將終止與安邦的並購交易,並稱其將繼續評估其他戰略選項。此前,在2015年11月,安邦集團宣佈以每股26.80美元的價格收購信保人壽100%流通股股權,當時這筆並購總共花費約100億元。

  安邦係海外投資受挫的背後,多個政府部門頻頻表達對非理性海外並購的擔憂。

  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達成的海外收購交易總額達2204億美元,佔全球跨國收購活動約16%。與此同時,我國外匯儲備急速下跌,至2016年年底,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美元關口。

  2017年全國兩會前夕,時任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對外“盲目投資房地産、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有關部門果斷採取措施,積極進行引導”。而在今年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央行行長周小川公開針對國內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過熱”表態稱,“(一部分人的)投資具有盲目性,有的人也是事情做得很急,其中有一部分實際上跟我國對外投資的産業政策要求不符合……對中國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國內資本借道並購轉移至海外的情況成為監管重點之一。2016年11月底,外管局出臺新規,要求規模超過500萬美元的交易都需批准,此前,這一門檻是5000萬美元。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因監管加強和外匯限制導致30筆對歐洲和美國企業的收購交易落空,去年中國有價值逾750億美元的海外交易被取消,安邦係對喜達屋的並購是最有名的一筆。

  2016年4月1日,安邦集團突然宣佈退出競購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而在3月,安邦集團先後三次出價128億美元、132億美元、141億美元競購喜達屋。彼時便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安邦集團以141億美元的總價收購喜達屋,將逾越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不超過總資産15%”的監管紅線。

  2017年4月27日,吳小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安邦的海外投資沒用一分錢外匯,全部用國際融資進行,“而且我們能夠通過在海外購買國家開發銀行的債券把外匯引入國內,我們會把現有的這些保險公司做得更強、更有競爭力。”

  文/《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永華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