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銀行壞賬:警惕新騰挪術

2016年12月19日 10:28:56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銀行作為穩定金融體系的基盤,其財報中的不良率向來是市場關注的一個重點指標。近年來這一數字的連續上漲,不僅讓銀行“壓力山大”,也令市場擔心債務炸彈是否會爆炸。為了消化壞賬,監管部門祭出“大招”,先後重啟了“雪藏”多年的債轉股和不良資産證券化,並大力推行地方資管公司成立,加上銀行自身核銷力度加碼,部分銀行的不良率攀升勢頭已經有所減緩。

  部分銀行不良攀升勢頭減緩

  從歷史上來看,我國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産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內部核銷。在2016年,各行都不約而同地加大了風控和核銷力度,一直讓銀行倍感頭疼的資産品質問題因此得到緩解。據銀監會公佈的監管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493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566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6%,比上季末上升0.01個百分點。銀監會表示,目前信貸資産品質總體平穩。

  部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開始穩定甚至有所下降。例如建行在三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為1.56%,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民生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7%,比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光大銀行的不良率比去年末下降了0.1個百分點;農行、貴陽、平安等行的不良貸款率都與過去一段時期持平。

  有的銀行雖然不良率出現了攀升,但幅度已經明顯降低。例如交行,截至三季度末,該行減值貸款餘額為人民幣613.74億元,較年初增加人民幣51.68億元,同比少增46.90億元;減值貸款率為1.53%,較年初微升0.02個百分點。“資本品質基本穩定”也是出現在許多銀行財報中的一句話。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12月初發佈的《2017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認為,2017年,雖然部分行業風險依然持續暴露,但社會整體信用風險水準相對於2016年將保持穩定。2016年,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雙升”勢頭已有所放緩,2017年的新發生不良貸款率將與2016年保持相似水準。

  不良資産證券化八年後重啟

  上市銀行在不良貸款管理和化解上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再加上不良資産證券化、債轉股等市場化處置方式得到不斷應用,不良貸款率上升勢頭將持續放緩。這裡提到的不良資産證券化,是2016年監管層為應對高企的銀行壞賬而重啟的“大招”之一。

  八年前,中國監管機構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曾關閉了這個市場。今年3月,不良資産證券化重啟,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成為首批6家試點銀行。截至目前,6家銀行已陸續開展不良資産支援證券的發行工作,部分銀行已發行了多支資産證券化産品。“打包”的壞賬包括小微貸款、信用卡、對公貸款、個人住房貸款等。

  不過,首批證券化試點的額度與當前銀行壞賬規模相比可謂杯水車薪。6家試點銀行的總額度僅為500億元,不及今年行業新增壞賬的零頭。

  不僅如此,不良資産證券化能解決的問題有限。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證券化的方式只是把不良資産從銀行表內移除,看起來不良率低一點,但並沒有減輕核銷的負擔,沒有提高不良資産的回收率。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進一步表示,從銀行業總體不良情況和處置情況來看,證券化並不是常規化手段,即便擴大試點,也還是在摸索和積累經驗階段。

  而不良資産證券化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資訊不對稱。業內人士介紹,不良資産證券化的難點都是對證券的定價。為幫助合理定價,監管者會要求發行人充分披露資産資訊,但是這種債券通過幾次開發,造成了它的發起人、受託人和投資人,這三者關係都處在一個資訊不對稱的角度。投資人處於最後接盤的那一方,也是最後的風險承接者,這種理財方式不建議投資人盲目介入。

  債轉股大幕拉開

  可以看出,僅有不良資産證券化這一工具還不夠解除當前銀行的壞賬危機,因此,時隔17年,債轉股也在這一年回歸。

  1999年,幾大國有行上市前,財政部曾設立四大國有資産管理公司,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這四家公司是上一輪債轉股的主導力量。今年10月上旬,國務院發佈《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標誌著本輪債轉股正式落地。

  背負數千億元壞賬的國有大行,在此方面也是率先發力。11月22日,農行宣佈,擬出資10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農銀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專司債轉股業務,拉開五大行設立資管公司的序幕。12月8日,工行也發佈公告稱,擬以120億元投資設立工銀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統籌全集團的債轉股業務。市場還有消息稱,其實國有五大行均有意設立附屬的債轉股專營機構,作為消化不良的新“武器”。

  雖然其他專司債轉股的銀行子公司還沒有落地,但多家銀行已通過與企業簽署債轉股協議的方式來佈局。截至目前,已經公佈的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共計10單,其中建行領跑國有大行密集落地8單,工行與山東黃金、中國銀行等6家債權行與中鋼集團各1單,涉及資金逾千億元。

  新一輪市場化債轉股大幕已然拉開,但其背後也有隱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副主任呂隨啟指出,當年成立四大資産管理公司來承接銀行不良資産,就是為了防止利益輸送和道德風險,現在銀行自己做,如何回避這一風險?比如部分原本有能力還債、卻想賴債將之變為投資的企業,借助於債權轉股權後,又不採取相應改革措施,使股權貶值,銀行是否會因此蒙受損失。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需要銀行在政策設計時不僅要以文件形式嚴格規定,更重要的是以法律形式來防範和規制道德風險,依法降低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而且在這輪債轉股重啟之前,市場就有過多次討論,什麼樣的企業不能實施債轉股,監管層也明確規定,債轉股不能搞“普惠制”,因此銀行需要以非常嚴格的標準來選擇債轉股對象。

  地方版“壞賬銀行”不斷擴容

  監管層祭出的第三個“大招”就是地方版“壞賬銀行”。雖然我國已有四大國有資産管理公司,且截至今年12月11日,四家公司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由於地方政府的地方債劇增,僅僅靠“國家隊”收購債務已不夠用了,地方版“壞賬銀行”迎來設立高潮。

  之所以被稱為“壞賬銀行”,是因為資管公司的功能就是剝離金融機構的壞賬,而剝離是銀行處置不良資産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超過內部核銷。趙錫軍介紹,地方版“壞賬銀行”可以加速核銷銀行壞賬,緩解銀行信貸壓力,解決地區資産品質問題。

  監管層的政策鬆綁也助推地方資管公司掀起成立潮。今年10月21日,銀監會下發《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産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放寬有關地方資産管理公司設立和業務的政策,允許省級政府增設一家地方資産管理公司,同時允許資産管理公司以債務重組、對外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産,對外轉讓的受讓主體不受地域限制。

  而後,不少省份開始謀劃籌建第二家地方資産管理公司,浙江、上海、江蘇等省市都于近期密集落地地方資産管理公司,福建省的新地方資管公司也已獲批。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地方資産管理公司(AMC)正式獲准開展批量收購不良資産業務。

  然而,很多地方資産管理公司雖然拿到了批量收購不良資産業務,但是開業到現在做的還是一些“通道”業務,即將自己從銀行批量拿到的資産包倒手再賣給民間的資産管理公司,真正做清收和重組的業務並不多。

  另一方面,地方AMC由省級政府設立或授權,與地方政府有著密切關係,而這一特點是一把雙刃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如何處理地方資管公司與生俱來的政策性考量與後期賴以立足的市場化機制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地方資管公司要防止兩個傾向,第一,要防止“新瓶裝舊酒”,切勿重新回到政策性處理不良資産的老路,進而淪為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轉移風險、逃廢債務的工具;第二,要防止“左手倒右手”,切勿不按市場規則辦事,突破一定標準和價格隨意受讓不良資産,進而淪為地方政府及銀行美化報表、騰挪不良的通道。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