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銀行業亟待向資訊仲介轉型

2016年10月31日 15:22: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近日發佈報告稱,到2030年,傳統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金融脫媒進程加快、金融科技創新等因素綜合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經營轉型已是迫在眉睫,而從信用仲介向資訊仲介轉變,或是未來銀行業經營轉型的方向。

  當前我國銀行業經營面臨30年未有之變局。從宏觀經營環境分析,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戰略轉型進程,新經濟增長動能仍在培育,信貸資金佈局既不易清晰把握方向也存在較大風險,同時也遭遇直接融資方面巨大的挑戰;利率市場化導致存貸利差失去制度保護,全球範圍內較長時間內低利率環境也將進一步壓縮銀行業凈息差水準,傳統上依賴貸款規模驅動的經營模式不可持續;我國銀行業尚未完全經歷完整經濟週期衝擊,表內外資産品質劣變風險仍將持續釋放,資本損耗和流動性壓力將有增無減;雖然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初步建立,但業務擴張與風險控制容易失衡,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理財業務很可能成為連接影子銀行風險的通道;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服務的興起,傳統銀行經營網點存在的必要性顯著下降;隨著大數據、網際網路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銀行獨佔企業經營狀況資訊的優勢正面臨網際網路平臺的強有力挑戰,銀行産品與服務易於模倣,進一步削弱了傳統銀行信用仲介的功能。

  從信用仲介向資訊仲介轉變,可能會是未來銀行業經營轉型的方向。傳統上認為,銀行是從事期限轉換和信用轉換的仲介機構。但隨著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發展和應用,由銀行充當信用仲介的必要性顯著下降,擁有豐富數據資訊的網際網路電商平臺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替代了銀行信用仲介的職能。即便如此,傳統銀行依然掌握了巨大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資訊數據庫,已經發展出相對成熟的信用風險技術,無論是充當信用仲介還是資訊仲介(服務於資金撮合交易),這都不可或缺,為銀行從信用仲介向資訊仲介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説:

  一是確立銀行資訊化經營管理髮展戰略。降低基於信用仲介存貸利差收入的依賴,提高基於資訊仲介服務收入的比重,廣泛應用大數據技術,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二是有效整合客戶資訊。建立統一客戶資訊管理平臺,加快客戶資訊標準化處理,推動大數據技術應用和模型開發,形成客戶完整風險視圖。

  三是深入挖掘客戶資訊價值。通過模型篩選客戶,確定客戶風險等級和融資價格,利用大數據模型努力實現貸款風險的線上監控和實時預警。四是加快建設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適應客戶資訊深度整合與測度需求,對金融機構組織機構進行再造,對構成金融産品與服務的要素進行重新整合,主動提供基於銀行資訊優勢的産品,包括P2P服務等。

  當然,銀行職能轉變不能改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傳統銀行産品與服務消失,經營網點關閉,並不意味著銀行業就要成為“21世紀的恐龍”,銀行業在未來社會仍有廣闊發展空間。應該看到,傳統銀行從信用仲介向資訊仲介職能發展,將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擴大對小額、分散融資需求的服務,契合普惠金融的需要。同時,大數據下信用風險分析監測能力的提高也將降低整個金融體系運作的風險。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