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57家公司半年報貼上O2O標簽 多數項目仍在培育期

2016年09月05日 09:07:17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在過去的兩年中,O2O絕對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熱門詞彙,一組數據即可佐證。

  來自清科集團旗下數據庫私募通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份,共有1323家以O2O為商業模式的創業企業成立,其中,2013年成立的企業共有194家,2014年成立的企業共有515家,2015年成立的企業共有328家,2016年至今成立的企業共有7家;而可供統計的融資數據則顯示,在2013年至2015年,創業的“O2O”企業獲得融資分別為159筆、493筆、1099筆,而今年截至目前,則僅為285筆;從融資輪次來看,904起案例獲得天使輪融資,但能獲得C輪融資的,僅有82個項目。

  從上市公司發佈公告中提及的“O2O”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看出同樣的趨勢。但是,今年以來,業務條線各異的O2O企業倒閉、裁員等消息不時見諸報端,這也讓投資者擔憂不已,大浪淘沙,O2O熱散去之後,是否能有上市公司真正從中受益呢?

  《證券日報》梳理今年兩市的半年報得知,目前,在半年報中提及O2O策略、計劃、成效的上市公司,共有57家,不過,仔細甄別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目前都在O2O的發展模式中獲得了收益,更多的企業,O2O戰略是處在培育期。

  各行各業皆談O2O

  從上市公司發佈的公告來看,堅持在O2O領域進行發展的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種類繁多。即有零售百貨和製造企業,也不乏金融、能源等領域的企業在此領域進行嘗試。

  在半年報中表述了自己O2O發展狀況的這些公司中,真正能從中獲得收益的企業並不算多,而多數企業,在此領域仍處在投入或試水的階段。大部分企業對於O2O策略的表述,寄希望於開拓新的銷售線路,以實現“打造行業領先的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O2O模式”的想法。

  基於這種思路,多數企業的O2O策略,是利用現有的電商平臺,嘗試新的行銷策略,“報告期,産品在電商平臺集中上線,在傳統行銷方式之外,建立起了包括B2C平臺、微信分銷平臺、第三方平臺、社區O2O業務等在內的針對農産品的全渠道電子商務平臺。”有上市公司在半年報中稱。

  不過,也有企業是利用定增建設O2O項目和並購O2O企業在此領域進行佈局。匯鴻集團的半年報提及,漿紙O2O供應鏈服務升級改造項目新設運營主體已經開始運作,對業務上下游資源進行整合等。

  除定增投資之外,並購是更為直接的進入O2O領域的一個辦法。

  傳統企業向全渠道進軍

  一方面,擁有融資優勢的上市公司不乏積極投入O2O模式以發展業務者,另一方面,在2015年大行其道的O2O模式的創業,卻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經歷了拋物線般的經歷。

  “企業現在對外提及公司的模式,是不會説O2O的。”有業內人士曾向《證券日報》記者感慨,而在此之前,這些公司曾想方設法貼上“O2O”標簽以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從清科集團旗下數據庫私募通的數據顯示可知,進入2016年以後,基於O2O領域的創業項目驟然下降。而從公開的資料中也可得知,不少O2O創業項目已宣佈死亡。

  從《證券日報》記者和行業人士交流的情況可知,在2016年前後,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認識到,基於O2O領域的商務拓展,更準確地應該概括為“全渠道經營”,傳統的電商渠道、社交軟體、外賣平臺、直播平臺……所有的線上平臺,都被企業們打上了主意。

  需要注意的是,查閱媒體公開報道和上市公司的公告亦可發現,在許多高調宣佈進入O2O或全渠道領域的公司,此後即鮮有聲音出現,對此,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提及,在傳統企業向線上轉變的過程中,“失敗並不意外,許多企業只是單純地招聘相關背景的人員進入公司,而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經營思路,這好比是兩層皮,不能完美地貼在一起,反而會相互不舒服。”

  傳統企業向線上轉變到底有多難,良品舖子戰略副總裁趙剛曾向《證券日報》記者舉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分配機制應該怎麼制訂?訂單到底怎麼劃分?企業有各種事業部,線上有多種平臺,線下還有門店,訂單的劃分背後還有成本的核算等細節,最後達成一個共識:以産品的交付所在地為準。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可各種辦法都嘗試了才得出的這個結論。”

  傳統企業在向線上磕磕絆絆行進的同時,線上的企業也開始看上了線下的機會,這其中,即包括和線下的門店合作者,也包括直接聯動消費者進入田間地頭的另類線下式合作。優食管家和河北東留善固村合作,以果樹認養的方式增進和客戶群體的互動。優食管家自2015年引進東留善固村的苦梨,用網際網路+農業的方式為東留善固村的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

  在業內觀察者看來,無論是線上的電商平臺,還是線下的門店、田間地頭,增進對顧客的認知,是企業進行這些戰略的背後深層原因。“消費者聚集的地方,會有商業機會。”趙剛曾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解釋。(桂小筍)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