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生態環境壓力,京津冀乃至周邊的省份,必須走生態一體化之路。為此,要統一規劃建設區域生態安全體系;促進迴圈綠色低碳發展,探索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新模式;拓寬生態環境共建共用的資金渠道,探索多元化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環境危機管理體系
生態一體化建設、環境聯防聯控,是實現京津冀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健康福祉的根本保障。大氣污染與生態環境惡化是不受城市行政邊界限制的,京津冀地區本就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經濟圈、文化圈和生態圈,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生態環境壓力,京津冀乃至周邊的省份,早已形成唇齒相依的生態共同體,必須走生態一體化之路。目前,京津冀大氣環境治理的聯防聯控已經打破地域,“APEC藍”就是多省區市協同出擊的充分體現。
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部署,通過生態一體化共建聯防,破解資源生態難題,共建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宜居家園,是京津冀地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具體來説,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即,統一規劃建設區域生態安全體系;促進迴圈綠色低碳發展,探索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新模式;拓寬生態環境共建共用的資金渠道,探索多元化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環境危機管理體系。
但是,京津冀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態環境共建共用的有效機制。也就是説,尚未形成共同參與、成本共擔、收益共用的互動機制,無法保障區域內不同功能區都能實現公平和諧的良性發展;尚未健全統一規劃、嚴格監管、法律護航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以市場運作為基礎、政策支援為補充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縱觀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歷程,制度建設在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資源環境“倒逼”、可持續發展理念、低碳綠色發展方式、科學技術重大突破和資源價值化等制度性安排,是實現環境惡化到生態良好轉變的基本條件。
在我國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區域生態一體化,制度保障尤為重要。當前,亟須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經濟貧困的生態涵養區之間,建立起一套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稀缺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等,使欠發達的生態涵養區獲得生態補償,換取地方發展的資本和條件。
鋻於此,完善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共用的體制機制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比如,開徵汽車尾氣碳排放和高碳能源産品消費稅;建立區域生態建設基金;向生態涵養區提供優惠貸款。二是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比如,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完善生態産品資格認證制度,實現由消費者付費的生態服務機制;推動生態産品産業化、環保産業專業化。三是加強政府的生態規劃、服務與監管。比如,制定區域生態建設統一規劃並賦予其法律權威性;建立區域統一的技術平臺和檢測平臺;實行政府生態問責制。四是完善立法與嚴格執法。比如,儘快完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及配套政策;嚴格實施生態環保法律的立法、司法、執法和監督程式,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祝爾娟)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