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分鐘——這是滄州到北京的“距離”。從滄州西站乘坐高鐵,不到一個小時,就抵達了北京南站。河北省滄州市市委書記焦彥龍説,這就像“坐了一趟公交車”。
2011年,國務院批准的《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把滄州列為河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增長極,將滄州的發展上升為國家的戰略。3年後,面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機遇,如何與京津非核心功能疏解、産業轉移全面對接,實現三地協同發展,滄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發揮“獅城”優勢
流經滄州的京杭大運河,曾是連通中國南北、承接京津的重要通道。如今,海陸空齊備的交通運輸方式,使滄州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環。除了高鐵串起的“一小時生活圈”外,滄州境內7條高速公路都進入了京津冀高速路網。
滄州的答案,源自於自身的發展優勢。近年來,滄州全力實施沿海開放帶動戰略,從內陸型經濟向沿海經濟轉型。
位於渤海灣穹頂處的黃驊港,去年吞吐量達到1.7億噸。黃驊港不僅是北京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距山西、內蒙古等資源富集省區最近的出海口,朔黃、邯黃兩條鐵路又從陸地與這些地區緊密相連。
據介紹,目前在滄州渤海新區有200多萬畝未利用地,面積是新加坡的2倍多。同是“獅城”,以“鐵獅子”而聞名的滄州有著自己的發展特點。“同時擁有億噸大港和200多萬畝未利用地、可以進行産業積聚的地方不是很多,滄州是其中之一。”焦彥龍説。
◆爭取“增量”機遇
在位於渤海新區的北汽集團黃驊汽車産業園項目車間,40萬輛整車項目一期工程剛剛建成。汽車産業基地項目負責人陶德權説,將北京汽車製造廠的産能移到黃驊,是京津冀項目産業對接的“多贏”範例。
利用沿海沿港及土地資源優勢,爭取京津企業的“增量”發展,使滄州在與京津合作的進程中爭得先機。
目前,滄州已形成石化、管道裝備及冶金、機械製造等五大主導産業。除北汽外,已有中國一重、中海油中捷石化等51個央企項目落戶滄州。僅2013年,滄州與北京合作項目就達460項,與天津執行合作項目432項。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我們的定位瞄準一個目標,就是打造‘京津冀新的經濟增長極’。”焦彥龍説,滄州力圖打造“一大基地、兩個中心”,即首都經濟圈重要産業基地、首都經濟圈次中心城市、環渤海冀魯交界處中心城市。
◆確保“呼吸”順暢
在京津産業轉移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污染遷移造成空氣污染,是河北各地市繞不開的問題。
由於在開放上屬於後發地區,滄州在承接産業轉移時明確要求“乾淨高端”,以不犧牲環境為代價,也尤為重視大氣環境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
“檢測指標很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這就是能不能敞開心肺去‘深呼吸’。”焦彥龍説。
為此,在做好工業項目、服務業、農業現代化、科技人才及教育醫療等環節對接的同時,滄州積極推動京津需要轉移的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産業向沿海地區集聚,鼓勵企業在京津建立研發機構,加快建立健全跨區域創新服務平臺與運作管理模式。
據悉,從今年起至2017年,滄州還將重點實施企業污染治理、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揚塵污染整治、機動車污染控制、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等工程,力爭讓百姓能夠舒暢地“深呼吸”。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