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多個城市群規劃將加快編制 粵港澳大灣區等將獲新機遇

2017年04月07日 07:58: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多個城市群規劃將加快編制

  粵港澳大灣區等將獲區域發展新機遇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開始向縱深推進。根據不久前公佈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國家發改委今年將加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關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多個城市群發展規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到了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區發展規劃。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擁有約1億人口,面積5.6萬多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萬億元),年航空客運流量1.1億人次,這些指標毫不遜色于舊金山、紐約、東京等成熟的大灣區城市群。

  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有別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其他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概念,其特點不僅在於其面向海洋、承載更多對外開放功能,更重要的意義是跨制度合作。

  郭萬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作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下的區域治理規劃,意義非凡。就實際而言,城市群建設有助於香港解決産業空心化的結構性難題,在高增值、低就業的金融業與高就業、低增值的商貿服務業之間,填補缺失已久的産業鏈空白;也有助於澳門更好實現適度多元發展,加快擺脫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借鑒兩地在金融方面的互聯互通機制,例如中證監、港證監以及港、滬、深三地交易所先後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以安全可控、行之有效作為首要目標。

  粵港澳三地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時,中央需設立國家層面的統籌機制,全面協調該區的長遠發展與合作,突破當中難題,可重點在貿易、資金和基礎設施方面率先做到互聯互通,並同時推進到社會、民生領域。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表示,創新科技、跨境金融貿易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重要內容。首先,粵港澳大灣區涵蓋 高新産業和製造業優勢突出的深圳、高等教育資源和高端專業人才充足的香港,並有區域內其他城市産業集群的關聯性支援,具備打造國家創新驅動基地的條件。其 次,廣東享有自貿區政策優勢,港澳分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和中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可在跨境金融貿易領域加快探索步伐,為國家對外開放提供更多更新方 向。此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中通道等大型基建工程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形成“1小時生活圈”,顯著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準,從而促生要素自由流動的 開放市場,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産業分工鏈條得以延伸。

  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載體,還是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由國家發改委 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編制,並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除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外,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的通知,2017年擬啟動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 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

  記者了解到,目前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已經正式啟動。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所有城市群發展規劃都必須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要求, 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品質,從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出發,遵循普遍規律,立足地區實際,把握各自特點,確定好總體定位和發展方向。此外,編制一個好的規劃對城 市群建設來説,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後續實施。探索建立城市群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本身也是城市群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必須建立區域協調機構,建立跨城市的官方半官方行業協調組織,形成多種利益集團、多元力量參 與、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相結合、體現社會各階層意志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城市群橫向利益分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公共財政制度與公共 財政儲備機制。

  “未來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市空間戰略格局是不會改變的。”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曾表示,未來將通過城市群規劃,特別是通過加強城市群綜合交通網路的建設,來引導、支撐城市群的合理髮展。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