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證指數見頂恰滿一週年,期間A股經歷三次斷崖式下跌,15次“千股跌停”,A股投資者損失慘重。回顧這次牛市和股災,給市場最大的教訓就是對題材股的盲目跟風,以及加杠桿炒作垃圾資産帶來災難性後果。如今,是該重新思考價值投資的意義的時候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999年的5·19行情與2015年初開始的打著“轉型升級”和“網際網路+”旗號的創業板行情並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2000年前後網際網路方興未艾,且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泡沫很快破裂大量公司倒閉;而當下,網際網路格局已經逐步清晰,巨頭地位無法撼動,盈利模式已經成熟。然而,A股的網際網路公司大多數處於生態鏈下端,是寄生於大公司的小動物,盈利難以保障,有的更是僅為炒作股價而編造的故事。
A股的投機風格跟市場風險偏好有關。裹挾著杠桿資金入市的人更喜歡高舉高打,故事信不信由你,股價起來了,圖形就告訴了你“基本面”。這場鬧劇必然慘烈收場。我們統計了1999至2001年A股的一波起伏,與本輪行情相比,可以發現幾個共同點:首先,都是圍繞新興産業尤其是網際網路炒作,都出現了十倍股,且連續上漲不回頭,5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幾乎絕跡;其次,行情告終的方式都是以籌碼面和資金面的供需關係失衡為誘因,政策面壓倒大盤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看看風格指數,1999至2001年與本輪行情中,申萬高市盈率指數分別上漲一倍和兩倍,申萬虧損股指數分別上漲1.5倍和3.5倍。可見,在資本氾濫的時代,垃圾資産更容易被肆無忌憚地炒作。本次行情與2007年牛市的唯一區別就是藍籌績優股的漲幅顯著弱于大盤,表明2013年以來市場的風格已經明顯轉向成長和題材股。
那麼,股災3.0結束後的市場又給我們什麼啟示?今年一月份的熔斷下跌在意料之中,卸掉過度杠桿的A股仍然沉浸在題材炒作之中,只不過存量資金難以騰挪,最終樹倒猢猻散。我們在2638點提出市場已經出現空頭泡沫,春節後提出擁抱“硬資産”的觀點。主要邏輯在於,當下的國際環境可以抽絲剝繭出一條線索,即發達國家經濟積重難返,貧富差距拉大,高信用國家的債券收益率已經逼近零水位,過剩的資金需要尋找能夠長期穩定增值的資産,那麼這種資産就是硬資産。不管是石油、黃金還是不動産,乃至類似硬資産性質的高分紅、高自由現金流的藍籌股都是恰當的選擇。兌現硬資産理論的最佳市場是港股。又一次整體跌破凈資産,股息率超過4%,我們拿了30%的倉位買入香港的藍籌股,又在A股重點持倉石化、食品飲料、航空為代表的藍籌品種。
其實,細心的投資者不難發現,當前A股已經割裂,一部分是存量博弈,一部分增量資金重點持有硬資産。前者主要是存量機構,習慣於成長股投資;後者主要是保險、社保和銀行資管等大資金,習慣於容量大的藍籌股。去年9月以來前者類型的股票走過一輪過山車,只留下了“真成長”;而後者的股票持續穩定上漲,如賬面凈現金30億還買了50億理財的小天鵝,如行業好轉的貴州茅臺
可見,A股總要經歷一個題材到價值的輪迴,正如2001年之後A股第一次進入價值投資。而當下中國經濟一方面在緩慢復蘇,地方政府能動性被調動起來,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的執行力度可期。中國經濟其實一直在轉型,就像我們觀察的一個城市縮影,比如合肥,五年前去調研是看家電行業,而後看汽車,現在則是科技産業。中國經濟誠然是在減速,然而創新一直都在,轉型在潛移默化,不是非黑即白,一線城市在換豪華車,三四線城市的國産自主品牌小排量車賣得也不錯。一線城市人群熱衷出國遊,而三四線城市的國內遊市場爆發。過去四年,中國處於新老劃斷、政府少作為的階段,但經濟仍然在增長,很多行業都在自發地供給調整,削減杠桿。現階段,政府加杠桿幫助整個經濟體減負,企業利潤可能出現波浪形恢復。不少行業的龍頭企業自我調節能力非常強,不少週期性行業的大企業正變成現金充裕的藍籌股,一個A股價值投資的春天又將來臨。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