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專家建言找準"著力點"

2016年03月11日 09: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劉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何發力?10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全體大會上,經濟學家厲以寧、賈康、李稻葵三位全國政協委員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找好、找準“發力點”建言。

  中國經濟運作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發力成為關注重點。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6年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基本遵循。

  “結構性改革中,國有企業改革的推行,更是當務之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強調。

  對於國有企業有效推行改革的著力點,他稱,首先國有資産管理部門和國有企業管理應分兩層次進行改革。國有資産管理部門只管國有資本的增值保值和配置與再配置及其效率的變化。

  另一個層次是:國有企業按行業不同而區別對待。競爭性行業探討和實行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所佔股權比例視情況而定,不設底線。特殊行業的國企由國家控股,依據行業和企業情況決定是絕對控股還是相對控股。

  此外,他在具體操作層面指出三個著力點:一是推行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後,實行明確的人才激勵制度;二是根據企業狀況,推行職工持股制度;三是逐步實行企業經理人制度。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將著力點放在“補短板”上。他強調,特別需要注重在供給側對“三農”、區域協調、環保、社保、科技創新、國防、重點建設等方面補短板,特別是以制度供給來解放生産力、化解矛盾累積與隱患疊加,形成可持續發展後勁。

  供給側的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的支撐力正在衰減,須更多依靠科技和制度。具體而言,賈康分析,要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供給,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適應統一市場,深化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升級換代,以教育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依科研規律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活力,承受陣痛讓市場淘汰落後、過剩産能。

  在主動改革調結構的同時還要注意防風險。金融市場的波動對當前中國經濟的運作和轉型升級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因此提出,穩定股票市場和匯率市場,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

  他認為,防範風險、加強監管,應從司法著手,建議成立證券檢察院和證券法院,將所有關於證券違規的檢察與審判集中在一個地方,防止上市公司所在地機構插手,大力強化執法的力度。

  此外,李稻葵開出多管齊下的“處方”穩金融、防風險:適時將“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整合為統一的大金融監管;上市公司註冊制實行須輔之以更加嚴格的事後監管;建立較大規模的資本市場穩定基金,更加科學、精準地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從而防止短期過大的資本流出。(完)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