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入籃”後,仍需解決技術和戰略兩個層面的問題。國際社會逐漸接受人民幣是一個漸進而複雜的過程,人民幣“入籃”則是這一過程邁上新臺階的開始
近日,印尼中央統計局負責人在談及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時指出,“人民幣‘入籃’對印尼來説是好事”。這一表態在當前一些國家中頗具代表性,作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後的第五個SDR貨幣和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SDR貨幣,人民幣“入籃”被印尼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寄予厚望。
但是,如果認為人民幣“入籃”將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則容易讓我們低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困難和挑戰。
首先,IMF執行董事會對SDR籃子的組成貨幣有明確的“門檻”:一是該經濟體在“籃子”生效前的5年考察期內是全球四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地之一;二是該貨幣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的“自由使用貨幣”。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完全符合第一個標準,卻在一段時期內受制于第二個標準而無法“入籃”。因為,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賬戶,尤其是在跨境證券投資、跨境借貸與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自由兌換還面臨一些限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包括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滬港通、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配額擴大等舉措出臺,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步伐。近兩年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額上升較快,目前在國際交易中的地位已穩居前五,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以獲得人民幣流動性。正因為如此,IMF對中國政府努力承擔大國責任、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給給予積極回應,終於客觀地、前瞻地評估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程度並作出正確決策,將人民幣納入“籃子”當中。
其次,人民幣“入籃”後仍需解決技術和戰略兩個層面的問題。
在技術層面,SDR估值需要明確構成貨幣的匯率,中國在選定市場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人民幣基準利率等方面需完善相關機制,進一步運用IMF數據公佈特殊標準等提高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進一步規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線上運作並加快實現主要金融交易中心24小時清算。
在戰略層面,實質上是“倒逼機制”下加快資本項目開放、完善利率匯率體制、撬動國內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國能否利用好當前的時間窗口和良好局面完成結構性改革,練好“內功”,才是真正決定未來人民幣前途命運和國際地位的關鍵所在。
隨著更為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國將在更多參與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治理事務的同時,接受更多的規制、承擔更多的責任。國際社會逐漸接受人民幣是一個漸進而複雜的過程,人民幣“入籃”則是這一過程邁上新臺階的開始。(田 原)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