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為駕考腐敗提供了土壤,而監管模式弊端又加劇了壟斷現象,要打破這一怪圈,就需要深化駕考改革,從事前審批向事後監管延伸,從資訊封閉走向公開透明。
駕校駕考問題再次進入輿論視野。據新華社報道,今年年初以來,不少地方的駕校報價均有一定漲幅,部分城市2015年的學車價格突破一萬元;另一面則是一些地方屢屢上演“駕考腐敗”,考官違規收受的“駕考紅包”竟達到千萬元之巨。比如,近日二審宣判的廣東湛江駕考腐敗“窩案”。當地車管所的39名駕考考官收受紅包,被查後合計上繳“紅包”2100多萬元,每科考試都有公開的“紅包行情”:樁考100元、路考300元……
公眾對駕校漲價、駕考腐敗詬病已久,特別是後者。梳理多起案件不難發現,在駕考腐敗案件中,由於背後往往站著駕校,考官多半隻是充當了中間人角色。據調查,收受紅包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駕校直接向學員抬高報價或收取額外費用;二是教練直接向學員收取,考完試就把錢放在考官車內等。從學員到駕校再到車管所,串起了一個駕考腐敗鏈條。
其實,無論任性漲價還是滋生腐敗,很大程度上都緣于駕校的壟斷地位。截至2014年末,我國機動車駕駛人已突破3億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踏進汽車生活的門檻。而相比之下,近年來各地嚴控駕校數量,學車排隊現象加劇,需求缺口始終很大。一些駕校有恃無恐,頻現加價風波。
更嚴重的,則是不良管理模式放大了壟斷的負效應。在一些地方,駕校壟斷了安排學員到車管所參加考試的權力,車管所則把考試名額分配到駕校,這種模式使駕校有足夠底氣“提價不提質”。在行政審批下,對駕校管理往往重牌照發放輕事後監管,由此滋生腐敗空間。企業的培訓費用漲價任性,一些相關部門人員也從中漁利,把審批、監管、審核等權力變成了尋租籌碼,久而久之,形成風氣。
壟斷為駕考腐敗提供了土壤,而監管模式弊端又加劇了壟斷現象,要打破這一怪圈,就需要深化駕考改革,從事前審批向事後監管延伸,從資訊封閉走向公開透明,才能減少駕校的壟斷空間,切斷權力尋租的渠道。目前,駕校毛利率普遍超過50%,學費虛高,公眾對此很有意見。這裡邊,到底有多少腐敗成本和違規水分,亟須進行整治和規範。
當然,打破壟斷,也得靠市場自身的力量。目前,四川、廣東深圳等地打破了駕校對駕考的專營權,開始試點學員自主預約考試。一些消費者也呼籲,逐步兼顧居民的“自學自考”需求。從長遠看,只有駕培市場發育成熟,社會化服務日益多元化,駕校任性、權力尋租的問題才會得到徹底解決。(陸文江)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