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紐約3月17日電(記者王乃水 黃繼匯)紐約多名關注中國經濟的專家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後,中國正在追求更高品質的增長,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改革和創新將成為中國能否順利實現轉型的關鍵。
中國將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對此,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認為,相比于10年前,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7%的經濟增長仍很可觀。他説,中國經濟要加強消費和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庫恩表示,過去20年投資對中國經濟貢獻巨大。不過,投資也造成産能過剩,許多地區在同一行業重復建設。處理這個問題要有耐心,讓市場發揮作用。他還指出,中國經濟轉型需要處理好污染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還要處理好城市和農村、沿海和中國西部地區之間經濟不平衡等問題。
美國浦瑞興金融集團高級經濟學家葉文斌認為,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走強削弱了中國出口行業競爭力,中國經濟需要通過釋放內需來尋找增長動力。
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從歷史角度看,全球只有12個國家實現過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20年。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不需要過分糾結于經濟增速,只要就業保持穩定、經濟增長品質持續向好,經濟增速放緩完全可以接受。
中國政府以改革促發展的決心有目共睹。洪平凡認為,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建立高效資本市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因為資本市場在整個市場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其發現功能是其他市場難以比擬的。
這一觀點得到奧本海默高級基金經理李山泉的認同。他説,用有效的資本市場來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常常比政府行為高很多。加速資本市場改革,逐步增大直接融資比重,逐步降低對銀行系統的依賴,減少政府直接投資行為,對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專家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提法切中了“增加有效需求”這一經濟轉型的要害。洪平凡説,在全球多家央行推行量化寬鬆政策的背景下,市場最缺乏的不是資金,而是有效需求。政府鼓勵創新,既可激發有效需求,又可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李山泉表示,創新可大致分為兩種,即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可通過流程再造釋放壓抑需求,技術創新則通過産品革新創造引領需求。阿里巴巴和美國蘋果公司分別是這兩種模式的最典型代表。
洪平凡還指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種將貿易、投資、勞務相結合的全新思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在高鐵等行業有全球領先技術,中國還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可以説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備多重比較優勢,未來這種雙贏乃至多贏的“走出去”模式應進一步推廣。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