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首批公車拍賣:火爆和高價透露了什麼?

2015-02-03 10:1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公車拍賣現場。

  首批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車改革取消車輛拍賣2月1日結束,參與程度之熱烈和成交價格之高可謂始料未及。這種火爆和高價是否正常、拍賣的公正透明是否經得起敲打、對進一步推進公務車改革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等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焦點一:

  “翡翠白菜價”正常嗎?

  擔心公務車賣出“白菜價”,造成國有資産流失是拍賣前社會輿論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政府部門下大力氣要防止和避免的,但現在賣出了“翡翠白菜價”,這正常嗎?

  首批300輛公務車的拍賣共進行了3場,每場的平均溢價率都超過了70%。第二場拍賣中,一輛起拍價18萬元的奧迪A6經過35輪競價,最終以32.4萬元成交。一輛起拍價2000元的金盃車最終以2.5萬元成交,溢價率達到1150%。

  參與了競拍的劉先生表示,此次拍賣會的溢價率在社會車輛拍賣中很罕見,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感覺成交價格偏高,個別價格不太理性。

  “有些車拍出的價格確實出乎意料”,北汽鵬龍拍賣公司總經理韓濤表示,這次拍賣受到的關注度之高是他從未遇到過的,網站的瀏覽量每天都破萬次,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人士都在關注此次公車拍賣情況,一度造成了網路後臺伺服器癱瘓。

  分析原因,國管局資産管理司副司長徐永勝説,首先是中央機關公務用車的改革受關注程度高;其次,中央機關的車有嚴格的日常管理,車況都比較好;再有就是目前二手車交易市場狀況相對較好。這些因素都推高了拍賣的價格。

  北京中拓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葉民説,高價的産生一是跟拍賣現場的氛圍有關。同時,這些車在不同人眼裏的價值不同,中央機關公務車不僅有使用價值,還有他們眼中的附加值。

  焦點二:

  公正透明是否經得起推敲?

  公正透明是此次公務車拍賣的一大亮點。從之前的拍賣相關的環節全部公開,所有車輛資訊提前在網上展示,拍賣機構公開招標,再到過程中,國管局、中直管理局的紀檢、監察、審計部門全程參與拍賣過程,可稱得上是滴水不漏。

  但在三場拍賣中,出現了一人先後買了20多輛車,以及競拍者中不只有個人用戶還有不少二手車商等現象,這再度引起輿論對拍賣的過程是否真正做到公正透明的擔憂。

  對此,徐永勝表示,對於個人沒有限制其參加競拍次數,一個人購買多輛車也是符合政策的,只要能夠滿足北京及各地二手車購買落戶、上牌等政策的要求。

  針對有大量二手車經銷商參與拍賣的情況,中拓拍賣公司總經理葉民介紹,這次公務車拍賣是面向全社會,只要滿足條件的都可以參加,不管是個人、團體,還是二手車經銷商。實際上,從拍賣的情況看,最終的買家個人是佔多數,因為拍賣價格比較高,不少到場的二手車經銷商由於缺少利潤空間,基本都沒舉牌。

  中拍協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説,之前有各種充分的資訊公開,幾場拍賣會現場都有五六百位競買人,還有數十家媒體在場,拍賣公司所有程式都有文書和錄影,並向工商備案可查,這些可以保證整個過程的公正透明。

  焦點三:

  拍賣是否是公車改革的終點?

  “正是此次公車拍賣的公正透明讓參與的人更加放心,價格也水漲船高,沒有造成國有資産流失,這對改革來説是有益的”,被稱為“公務車改革第一人”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一直在密切關注公車拍賣的每一個環節。

  但做好了公務車拍賣絕不等於公務車改革成功了、完成了。葉青説,公務車改革目前面臨主要的三大問題,公務車拍賣、車補發放和司機安置。

  葉青表示,公務車拍賣的模式已經趨於成熟了,尤其是這次首批中央機關公務車拍賣所確立的公正透明的執行過程做了一個榜樣。未來需要考慮的是,大規模的公務車取消後在拍賣出去之前這段時間內的存放、保養等問題,不能形成車收上來了沒人管的情況,使車輛受損造成國有財産的損失。

  其次,發放車補的方式已經為人們所接受。未來需要注意的是要監管落到實處,不能出現一邊拿車補,一邊用公款或下屬單位租車供領導使用的情況,更不能允許車輛拍賣之後繞一圈又回歸原位的情況發生。建議由紀委發文規定,如果領導接受下屬單位為其租車,視同受賄。

  葉青表示,三個問題中最難辦的還是司機的安置。可以考慮將一些車況比較差的、拍賣不出去的車輛集中起來,成立車輛服務中心,或交由汽車租賃公司管理,按照市場化運作。

  (據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