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一張“實發5555.80元”的工資條引來網友圍觀,“在北京,這個收入,幾乎宣告購房、買車的事兒將與你無關”。這樣的媒體描述,透露著辭職法官的辛酸和無奈。“壓力大、工資少”,法官選擇了脫去法袍,去從事收入更高和自由度更大的工作——律師。尤其在當下,司法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但年輕的法官卻感慨“等不到了”。“法官,離去在司法改革的前夜”,這樣的情形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法官辭職當律師並不新鮮。近20年來,曾經的法官、檢察官、公安警官,不少人都脫離了原有的“體制身份”,披上了律師的戰袍。相對於體制內,不管是單打獨鬥的執業律師,還是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都有著更為廣闊的事業空間和施展舞臺。從收入水準、生活境遇到個人威望、社會影響,遠不是一個基層法官所能比擬。所以,過去很長時間裏,一個法官辭職邁入律師的行列,人們更多從“勇氣”、“理想”、“舞臺”等角度去解讀,很少能夠抹上濃重的“悲情”色彩。
而今,似乎為司法改革的“遲緩”和“無奈”作注腳,立足於眼下的“司法困境”,媒體更願意從“悲情”角度詮釋法官辭職。在北京,5555.80元的月工資確實不高,考慮到家庭日常支出,包括一家人吃穿、孩子上課外班以及住房、汽車等費用,確實會“壓力山大”。但在北京,這卻是一般公務員的正常收入,不管是中央國家機關,還是北京市屬單位,大多數公務員每月都領取著這樣數目的工資。在此條件下,儘管有公務員離職,但總是有更多的年輕面孔在機關大門外焦急等待,他們期待著通過嚴格的考試成為新的公務員。
從基層法院現實來看,很多有學識、有抱負的年輕法官不安於現狀,不滿足於低收入和壓力大的現實,“流失”成為律師和某些企業的法律顧問之後,出現了法庭庭審中“審案的不如辯護的法律素質高”的現象,尤其是懂法條、知法理方面,很多律師反而顯得“技高一籌”。通過多年的努力,法官隊伍中退伍軍人多、法學背景少的現象得以改善,大量具有良好法律教育背景的人充實到法官隊伍中。法官的尊嚴來自對法律的信仰和堅守,來自對權利的尊重和對平等的追求。工資少,尊嚴受挫,上升空間小,未來渺茫,相信這不只是法官面對的問題。需要提高工資收入的,不僅僅是法官,縮小貧富差距是整個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可以通過深化改革,讓包括法官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各群體普遍受益,以此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
能夠有勇氣辭職的,往往是基層法官隊伍中的“名校高才生”,他們屬於高校裏的優質生源,很多人是出於留京和穩定的工作為目的,而選擇走進了法院的大門。而一旦羽翼豐滿、站穩腳跟,他們往往會謀劃著人生的“下一步”:進入公司成為法務(處理法律事務的專職人員),有的年薪達到50萬元。兩年以後,符合“法官法”的相關回避要求之後,再正式進律師行執業,“名校精英”的教育背景,加上“法院培養”的資歷,往往會讓他們在法務、律師的工作中如魚得水。同時,有的法官辭職時已經“有車有房”、“生活無憂”,本身證明他們的生活並無媒體渲染的那麼“悲催”,通過集資或經濟適用房等方式,過去,很多法官都解決了住房問題。這在房價高企的北京,已然解決了後顧之憂。因此,法官辭職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悲情”。相反,倒像是完美“跳板”之上的華麗轉身。由此可以看到,個人傾向不是集體選擇,司法當然需要改革,但無須借個別法官離職渲染悲情。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