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關注産能過剩行業的困難,既要“紮緊籬笆”又要“雪中送炭”。要嚴格控制産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要把控制增量與優化存量結合起來、加快淘汰與推動發展結合起來。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話題——關注産能過剩行業困難。
近日,某大型鋼鐵企業負責人坦言,整個鋼鐵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各地都落入不受“待見”的境地,即使是推進轉型升級也難獲支援。
這位負責人反映的情況值得關注。近兩年鋼材市場價格大幅下降,行業經濟效益急劇下滑。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一季度,重點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超過23億元,累計虧損面超過45%,而且庫存還在大幅增長,3月末社會庫存較年初已增長了4成多。很多企業還反映,金融機構對鋼鐵行業嚴格信貸政策,減少了信貸規模,提高了貸款利率,更使得生産經營難上加難。據測算,今年1季度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22.17%,出現大幅上升趨勢。
其實不只鋼鐵業,産能過剩行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緩中趨穩,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但部分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由於市場需求減少和産能嚴重過剩,産能利用率持續下降,經營困難增加,甚至出現了全行業虧損。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顯示,今年1至4月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利潤總額和主營活動利潤,分別同比下降5.9%、10.5%。另據統計,目前我國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的産能利用率均不足80%,個別的只有約70%。
面對嚴峻形勢,不少企業絞盡腦汁降本增效,甚至去投資股票、搞理財,乃至從事養殖業,擴大非主營産業收入,但收效甚微。考慮到外部需求短期難以回暖、國內需求受制于樓市降溫一時難有大起色、成本壓力仍在持續增加,産能過剩行業靠自己擺脫眼下困境實在不易。
過剩産能的逐步退出和優勝劣汰是大勢所趨,但也需平穩過渡。因為這不僅涉及諸多傳統産業,而且還涉及風電設備、多晶硅等諸多新興産業,更關係成千上萬人的就業,如果沒有切實的關注和有效的舉措,極易出現企業倒閉或開工不足、人員下崗失業、銀行不良資産大量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切實關注産能過剩行業的困難,當務之急是既要“紮緊籬笆”又要“雪中送炭”。一方面,要嚴格控制産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不能一遇到調整的陣痛,就“放開口子”,任其上規模、鋪攤子,加劇市場惡性競爭,讓前期成果付之東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控制“簡單化”、“機械化”,要把控制增量與優化存量結合起來、加快淘汰與推動發展結合起來。對於企業兼併重組,轉移産能,依靠技術進步優化存量、調整産品結構等做法,不僅要鼓勵,而且還要主動引導,通過對退出企業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援,引導企業在做數量“減法”的同時做品質“加法”,提升核心競爭力。金融機構應堅持“有保有控”,既防止資金流入落後産能,又要及時給符合産業發展政策、産品有市場的企業以信貸支援。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對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完善援助機制,指導做好職工安置,加大“減負”力度,儘量減少退出企業的損失,減輕調整中的震蕩。
(本文執筆:馬志剛)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