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央企員工高薪與能力不符 職業經理人制度亟待建立

2014-04-08 10:2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2013年央企上市公司年報的陸續披露,央企員工薪酬水準浮出水面。近期,央企員工的薪酬福利引起社會關注。

  旱澇保高收的央企薪酬

  記者查閱已披露的2013年央企年報發現,央企員工的年薪普遍超過10萬元,公司高管年薪更為可觀,30萬元以上的比比皆是。

  翻閱央企的年度成績單,記者發現,不少央企員工的高額薪酬與企業經營狀況並不相符。一些央企雖然常年虧損,但員工薪酬旱澇保收。中海集運2013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3.4億元,全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額高達26.46億元,同比下降606.25%。而當期職工薪酬計提數額為19.86億元,員工人數為5003人,平均年薪高達39.7萬元。

  就連即將面臨退市的央企*ST長油,員工平均年薪也超過10萬元。*ST長油2013年年報披露,*ST長油2013年應付職工薪酬本年增加總額為4.3億元,員工總數為3169人,平均年薪達到13.9萬元。如此看來,央企是“再怎麼虧都不能虧員工”。

  高管年薪更不在話下。上述巨虧26億元的中海集運,其執行董事張國發2013年薪酬69萬元,執行董事、董事長李紹德79萬元。地産、銀行等央企高管的薪酬更過百萬,如保利地産董事長宋廣菊2013年度稅前薪酬為118.63萬元。

  除年報所披露的“賬面數字”外,不少網友認為,央企員工不少隱性福利並不直接在年報的薪酬類目下列支。如中遠集團就曾被審計署通報,2007年至2010年7月,中遠集團本部和所屬企業使用虛假發票分別套取資金97.9萬元和1689.18萬元,用於發放職工獎金,補貼。

  部分“央企好年薪”霧裏看花

  然而,這些公眾眼中的“央企好年薪”,有些也只是霧裏看花。

  某航運央企的一名財務人員告訴記者,“年報上披露的員工薪酬其實並不是我們最終能拿到的工資,因為社保繳存比例較高,比如每個月我們都繳存高額養老金,但並不見得我們退休拿的錢比別人多,這一部分錢進入社會統籌的大盤子裏,但卻以員工薪酬的形式體現在年報上。”

  另有中石油系統的員工向記者抱怨:“我們是幾個人當一個人算啊!”記者了解到,在石油化工、電信等行業,存在大量“體制外”員工,而這些臨時工並沒有納入員工總數。

  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剛曾公開強調,央企高管的“天價年薪”只是一個披露的數字,但實際中他們拿不拿得到是另一回事。高管實際拿到手的都是國資委核定的薪酬,在上市公司的收入一般會用於企業慈善,員工獎勵等,“變換一種形式來用於企業發展”。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也曾表示,他在擔任中海油董事長期間的9000萬元年薪由公司會計集體管理,自己一分錢都沒拿到。

  央企需要職業經理人

  專家認為,央企員工的薪酬之爭癥結在於其地位的特殊性及市場地位的模糊性。

  一來,央企或坐擁壟斷資源,或有財政撐腰,用公共資源獲取的高額利潤,不能確切反映員工及高管的經營能力;二來,央企員工特別是央企高管的身份問題尚未能明晰,如果是公務員性質,就按公務員的方式提供薪酬和福利;如果是職業經理人,就按市場的價格來發薪酬,但顯然央企高管的身份還處於含混不清的灰色地帶,怎麼發都無法完全服眾。

  此外,不同央企的市場化程度不同,其所面臨的市場風險也不同。若以市場風險為標準,可將央企分為兩大類:一是承擔市場風險的企業,其需求量、需求價格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如寶鋼,中糧,中國化工等。二是不承擔市場風險的企業,它們所面對的市場是確定的,價格固定,需求量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企業所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好現有的生産能力來滿足市場需要,如國家電網。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許保利曾撰文表示,對因不確定性而承擔風險的企業,在確定高管人員薪酬時,績效薪酬考慮的是經營業績。對於市場確定的企業,高管人員做的就是生産管理工作,其績效薪酬不宜太高。

  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成為區別於以往國企改革的重要特色,朝著這一方向探索前進,切實落實“業績上,薪酬升”,“業績下,薪酬降”的市場化標準,或將成為解決央企高管薪酬亂象的關鍵之舉。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