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改革主旋律的兩會剛剛閉幕,人民幣匯率改革就出臺了新的制度安排。
3月15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自2014年3月17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
這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的第三次擴大。此前,2007年5月21日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由0.3%擴大至0.5%,2012年4月14日又由0.5%擴大至1%。
擴大浮動幅度體現了匯改的市場化取向,提法的變化意味著匯率形成機制發生重大調整
“此次擴大匯率浮動幅度體現了匯率改革的市場化取向,表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沿著市場化方向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説。
央行新聞發言人也表示,匯率作為要素市場的重要價格,是有效配置國內國際資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有利於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不斷優化資金配置效率,進一步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選擇現在這樣一個時點擴大匯率浮動幅度,顯然經過精心的考量”,丁志傑分析,前段時間,人民幣匯率出現階段性貶值,上周剛剛恢復常態,在這一過程中,央行沒有進行干預,而是樂見其成,放手讓市場決定匯率,因此,從貶值到常態的市場波動過程恰恰表明人民幣匯率已接近均衡水準。“當人民幣匯率接近均衡水準,沒有明顯的升值或貶值傾向,一切處於‘原點’時,正是擴大匯率浮動幅度的最佳時間窗口”。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細心人會發現,在這次擴大匯率浮動幅度的央行公告中,第一次沒有提“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而是開始使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提法。“提法的變化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生重大調整,央行不再需要進行常態式干預,這為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丁志傑説。
中長期看匯率升值空間大於貶值空間,短期看不排除出現調整性貶值的可能
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後,人民幣匯率走勢將何去何從?
“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與人民幣匯率升貶沒有直接關係”,央行新聞發言人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化主要取決於以國際收支為基礎的外匯供求狀況。2013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降至2.1%,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基礎。同時,我國財政金融風險可控,外匯儲備充裕,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較強,人民幣匯率也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
“隨著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未來人民幣將與國際主要貨幣一樣,有充分彈性的雙向波動會成為常態。”這位發言人説。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上依然一枝獨秀,決定了人民幣不會出現趨勢性貶值,匯率升值空間要大於貶值空間。從短期看,市場為了適應新的制度安排,不排除出現人民幣匯率調整性貶值的可能。”丁志傑坦言。
他分析,在過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局面下,不少投資者往往做多人民幣、做空美元,也就是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後,人民幣匯率向下的空間也隨之擴大,這種投機性做法的風險加大。於是,為了規避風險,這些投資者會進行反向平倉,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短期內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一定壓力。“2012年4月14日,匯率浮動幅度從0.5%擴大至1%,此後人民幣匯率經歷了約一個季度左右的調整性貶值”。
此次調整幅度在市場主體可承受範圍內,央行將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
“匯率浮動幅度擴大後,人民幣匯率升貶將成為常態,企業外匯頭寸和對外經貿活動面臨的風險增大,應當積極利用匯率避險産品管理匯率風險。”丁志傑説。
事實上,在主要貨幣實行浮動匯率制的當代貨幣體系下,各類企業必然要面對本幣與其他各種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化。應當説,相比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人民幣匯率無論是浮動幅度還是實際波動都是比較小的。“從全球範圍看,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匯率是自由浮動的,其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其貨幣匯率的浮動幅度也比人民幣大得多。”央行新聞發言人説。
這位發言人表示,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充分考慮了經濟主體的適應能力,有步驟地推進,調整幅度在各類市場主體可承受的範圍內。
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對普通百姓影響不大。“中國經濟良好的基本面夯實了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基礎,持有人民幣資産仍是較為合理的選擇。”丁志傑説。
在談及下一步推進匯改的安排時,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會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將進一步發揮市場匯率的作用,央行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田俊榮)
[責任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