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互聯網理財、銀行理財都有誤區 不要只看收益

2014-03-11 10:03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理了一年的財,怎麼也沒看到多了多少錢,甚至還感覺越來越少了呢?”雖然現在不少市民已經有了理財觀念,但“錢去哪兒?”的感慨無所不在。2014年第一季度,記者特別採訪了理財規劃師,希望大家開啟新一年理財徵程後能夠在年末大豐收。

  互聯網理財勿因“高收益”而盲目選擇

  從網絡理財“神器”余額寶開始,互聯網理財產品在去年全面開花,而高收益牌便是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打概念。不過,一些產品打出的7%甚至以上的高收益率,這明顯高出了傳統貨幣基金3%-5%的收益率,也讓其高收益遭受了質疑。事實上,互聯網的“P2P網貸”高收益依然存在一定風險,所以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否則可能造成較大損失。

  專家提醒:建議老年人不進行P2P投資

  理財規劃師劉然提醒:若投資者擁有較大額度的資金,可以拿出一部分進行P2P投資,但千萬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一個市場中。如果資金擁有量不足,如退休老年人,則不建議進行P2P投資。

  銀行理財產品產品收益有時也很難兌現

  去年,銀行理財產品可謂是理財市場上的明星,自6月以後,預期收益率就水漲船高,到去年年底平均收益率更飆升至5.6%。然而,在普通投資者看來風險極低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存在風險的。

  結構性理財產品在去年年末時,有的甚至打出了高達12%的預期收益率。但它的收益是與其市場表現挂鉤,因此很可能到期時達不到最高預期收益率。

  專家提醒:多考慮自身抗風險能力

  未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當盡量回避結構性理財產品。其次,選擇一個靠譜的理財師也很關鍵。

  在購買前,投資者應當明確,產品的收益從何而來、風險如何,在讀清楚產品購買說明後,再進行購買。

  在購買普通銀行理財產品時,投資者需要分辨保本型和非保本型,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產品。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能僅以收益率高低來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

[責任編輯: 楊麗]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