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消費者和商家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值得注意的是,“狂歡”背後仍存在種種隱患。就去年而言,網購系統超載,付款環節“卡殼”;商家庫存不足,斷貨缺貨讓人掃興;快遞變“慢遞”,物流滯脹收貨無期;退貨困難,線下服務壓力過大。避免今年的“購物節”演變成“購物劫”,需各方共同發力。
消費者作為這場“狂歡”的主角,應保持冷靜、理性消費。每年“雙11”期間的網購支出既有對增量消費的拉動,也有對存量消費的預支。消費者因價格便宜而盲目採購可能導致退貨,更有些消費者“量中擇優”,買了一堆、退回一半,這無疑會加重渠道負擔,增加社會成本。此外,商品品質與描述不符、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買到假貨後無法維權等因素已經成為消費者在“雙11”中無法規避的“暗礁”。對此,消費者要加強維權意識,出現糾紛時通過集體起訴獲得相應賠償,或者利用第三方進行溝通和調解。低成本、全社會參與的維權方式,應在“雙11”乃至今後的網購維權中得以逐步普及。
對電商來説,低價競爭已遠遠不夠,服務和保障上的比拼也要提升到重要地位。一個良好的電商服務能把網購中有關支付結算、品質、物流、信用、認證、IT服務等所涉及到的各種要素完美地結合起來。 “雙11”之前,電商要嚴格保證産品品質,進行必要的系統擴容、網路壓力準備,在退貨取件、運力提速、資源儲備、開放物流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在“雙11”期間,電商應更關注品牌的樹立,而不僅僅是收入上的“攻城略地”。只有用誠信優質的服務才能換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保有長久的競爭力。
在這場消費大戰中,監管當然需要更“給力”。由於參與“雙11”的電商眾多且分佈零散,又缺乏相應的條例約束,監管難度不小。對此,一方面,監管部門應注重網路市場巡查,對“雙11”期間的違法經營行為予以重罰,並對廣大電商進行誠信自律經營活動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要向消費者提前發佈消費警示,引導理性網購。同時要暢通12315投訴舉報網路、完善受理投訴方式,紮實做好消費維權。唯有這樣,才能讓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網購狂歡節過得舒心又愉快。(韓小喬)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