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又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中國的日凈進口量達到了630萬桶,超過了美國的624萬桶。近日,美國能源部旗下的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發佈報告稱,中國已在9月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9月份,中國的日均原油消費量較産量多出630萬桶,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進口同等數量的原油來填補這一差額。”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世界能源格局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根據EIA報告顯示,可謂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從美國方面來看,由於美國加大國內原油開發生産力度、經濟復蘇較緩慢以及汽車燃油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石油進口量現逐漸減少態勢。而在中國,騰飛的經濟使更多的中産階級加入了“有車一族”的隊伍,對石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資料顯示,中國僅9月份乘用車就銷售了159.35萬輛,環比增長17.76%,同比增長21.12%,成為石油需求的一大“推手”。而且,從每人平均石油消費量來看,中國市民每年平均僅消費2.9桶石油,而美國是21.5桶。這也意味著,中國石油需求仍具有巨大的潛力,從長期來看,石油消費仍將繼續保持增長。
面臨如此嚴峻的能源形勢,我國該如何應對?
對此,專家表示,為了保護我們自身利益,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國際體系當中,穩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也只有當人民幣可完全自由兌換的時候才可實現國際原油計價貨幣向人民幣的轉移。
當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場交易仍是以美元定價為主,無論是場內市場,還是場外市場,無論是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及其衍生品市場。由於“石油-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權與定價權相分離,石油供給者卻不能成為定價者。石油與美元掛鉤的機制,也使美國擁有強大的石油定價能力,而且“石油-美元”的回流機制,更讓美國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利得。
同時,“石油等能源以美元計價,則使美元匯率波動就會大大影響到基本收益率預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微博)分析道,由於我國議價能力較弱,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較大,匯率和石油價格對中國影響還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中國必須加快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人民幣’體系,這將是人民幣主權貨幣在國際能源貿易中崛起的新路徑,也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為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我國政府已經努力了好幾年,並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但只有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和計價中的佔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證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可持續增長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幣國際化穩固而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條路很難走,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