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農民工需求旺盛 “慈善超市”迎消費盛宴

2013-09-05 13:11 來源:中工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慈善超市”裏,一名小女孩好奇地試穿大人的高跟鞋。

  一輛滿載日常用品的三輪摩托車開進北京皮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車還沒停穩,人們就圍了上去。“臉盆大的兩元,小的一元。”不少婦女帶著孩子拿起盆子開始挑選,而男人們則聚在一旁擺弄起一個綠色的旅行箱,“箱子20元,但這上面有密碼鎖,看上了得自己把密碼試出來。”流動小賣部的後面,則是一排狹窄的簡易房。

  這是北京一家民辦“慈善超市”的景象。這家由農民工創辦、專門針對農民工提供服務的名為“同心互惠”的商店,每天傍晚7時,成為皮村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農民工的消費盛宴

  隨著200多家工廠和2萬多名農民工的進駐,原本只有1000多名居民的皮村已經成為北京最大的農民工聚居地之一。2006年,孫恒和王德志帶著一群和他們一樣的外來打工者,在皮村成立了同心互惠商店,“最初,這只是一個平臺,我們吸收社會上閒置的生活用品,低價賣給需要的人,但現在,我們還強調服務,要滿足農民工更高的需求。”同心互惠商店負責人王德志這樣向記者介紹他的工作。

  所謂“慈善超市”,主要以“接受、處理、銷售捐贈舊物”為主要運作模式,目前,京、滬、浙等地民政部門以及民間組織都有開辦。價格低廉則是其最大的特點。

  走進同心互惠商店,記者發現,在這間面積不超過10平方米的簡易房裏,衣物、鞋帽、圍巾、皮帶一應俱全,大部分商品售價在5元至10元,一些大件棉衣、羽絨服的標價也僅在20元至30元。雖然價格便宜,但記者馬上就體會到了王德志所謂的“更高的需求”。

  “這是真耐克還是假耐克啊?”張師傅拿著一件上衣自言自語。坐在一旁的售貨大姐打趣道:“你天天來,把這店裏的衣服都試了個遍,還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張師傅在皮村一家工廠裏做廣告牌,每天晚上都要光顧同心互惠商店,售貨大姐對記者説:“他就知道挑品牌!”一旁的張師傅聽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當然得穿好點啦。”

  在商店裏的鞋架前,一對小女孩癡迷地望著架子上琳瑯滿目的高跟鞋。年紀稍大的女孩踟躕良久,終於拿起了一雙黑色高跟鞋,手緊緊扶住銹跡斑駁的鞋架,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小腳伸進明顯尺寸過大的高跟鞋裏。享受了高跟鞋帶來的片刻滿足後,小女孩蹦跶著衝出了商店,消失在皮村沒有路燈的街道深處。

  便宜是驅使農民工來同心互惠商店的動力,但這並非這個小商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你以為便宜就會有人搶著來買麼?”王德志搖了搖頭,“市民有市民的文化,農民工有農民工的文化,消費也是一樣,我打工十幾年,天天生活在皮村這,他們想要什麼,我最清楚。”

  王德志向記者介紹,儘管農民工收入低、消費能力有限,但他們卻具有很強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慾望,消費在農民工的文化認知中是他們脫離土地和農村,融入城市的重要標誌。

  “別看收入低,農民工中也有購物癖呢!”王德志興奮地説,“那人就住在村頭,沒事就來買東西,什麼都買,反正也不貴,這是他的樂趣。買多了用不了,他又捐回來。”

  有尊嚴的幫助

  為了滿足農民工的“更高的需求”,同心互惠超市對衣服、床上用品、鞋子等不同用品設置了詳細的捐贈標準,堅持不接受有破損、霉變和不能正常使用的物品,並鼓勵捐贈者將物品做清潔處理。

  “你穿破了的衣服不穿了,就拿來捐,那別人願意穿嗎?”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有尊嚴地生活,是王德志和他的工友團隊提出的願景。鼓勵愛心人士進行“有尊嚴的幫助”,對捐贈物品進行篩選,成為他們設定“尊嚴”門檻的重要環節。

  每件捐贈物品在進商店貨架之前,都會經過篩選、分類和必要的清洗、修補。“破破爛爛的再便宜也沒人買啊!”在倉庫工作的大姐向記者介紹,在所有捐贈物品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物品因為破舊損壞被淘汰。一位正在挑選衣物的大姐拿起一件襯衣對記者説,“你看上邊這塊斑,這個我們就不要,誰不想穿乾淨的啊?”對一些貼身的衣物,同心互惠超市還會進行紫外線消毒。而商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儘管經過挑選和處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物品長期無人問津,最後只能當做廢品處理。

  除了社會捐贈的二手貨物以外,同心互惠商店還盡可能拓展新的捐贈源,不少企業與商店建立了聯繫,有的企業會向商店捐贈全新的商品。

  為了滿足農民工多元的消費需求,同心互惠商店在衣物等主要商品之外,還提供書籍、電器、玩具、工藝裝飾品甚至樂器。玩具是經常出現在同心互惠商店門口三輪車上的商品,也是最受農民工子女喜愛的商品,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商品都賣不出去。“小孩子都愛圍著看,但大人不讓買。每次到最後我們都白送了。”

  在王德志看來,他們服務的群體是社會中最基本的建設力量,卻遭受了與他們貢獻所不相符的歧視和邊緣化。“農民工這個詞起初是中性的,但現在已經變味了,一説農民工就聯想到臟,我就要賣乾淨漂亮的衣服!”

  難念的慈善經

  同心互惠商店創立7年來,在北京共發展出14家門店。按其平均售價為市場價10%的標準和過百萬元的年銷售額計算,它已經為農民工節省了超過1000萬元生活開支。

  然而,同心互惠商店一直沒有明確的身份。“民政局我們跑了很多次,但因沒有挂靠單位,所以得不到承認。”由於缺乏認可,同心互惠商店始終面臨著尷尬的身份困境,最終只得把自己定位於社會企業,在工商部門辦理了一系列手續。這也是國內大多數民辦“慈善超市”普遍面臨的問題。

  據記者調查了解,民政部創辦的同類型的“慈善超市”一樣面臨著經營的困局,無人知曉、門庭冷落。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多數持愛心卡前去購物的低保戶在消費額度用完後,便不再光顧。為了打破困局,民政部日前發佈了《關於創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社會化管理和運營的發展方向。

  在這座由民間和官方身份構建起的圍城中,王德志已經放棄了同心互惠商店成為慈善機構“正規軍”的念頭,但同心互惠商店仍然在幫助著無數普通的農民工實現他們的“進城夢”。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