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人民日報:“高房價有利窮人”是歪理邪説

2013-06-17 08: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某學者在媒體發文公然為高房價叫好,聲稱“高房價不是為了讓富人發財,而是讓窮人能住上房子”。此言一齣,立即招致輿論的強烈反對。一些評論指出,當前房價居高不下已嚴重阻礙了公民的居住消費和需求,這是社會和民眾的普遍共識,該學者此時發表這種奇談怪論極不負責任。事實上,保障房建設絕不是靠其所謂的高房價來支撐的,過度依賴高房價和土地財政只會危害中國經濟穩定和健康發展。

  高房價危及經濟穩定

  今年以來,調控政策的不斷升級未能阻止房價的節節攀升,這引發了各方對建立房地産市場長效機制的討論。那麼,應該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住房體系?面對這一問題,該學者竟然表示:“應該讓豪宅賣出天價,然後政府有錢了,就能給窮人建保障房。高房價不是為了讓富人發財,而是讓窮人能住上房子。”高房價竟然成為有利於窮人住上房子的藉口,實屬奇談怪論。

  高房價真的有利於窮人嗎?事實上,當前高房價的現狀對房地産行業甚至中國經濟的弊端已經越發顯現。在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高房價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認為,高房價對中國經濟和社會有三個負面影響:一是,相對於其他商品和資産的價格扭曲,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導致産業空洞化;二是,整體社會財富分化,貧富差距可變成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政治問題;三是,影響代際財富差距,房價上升對於年輕人是負的財富效應,資源集中在老人手中會妨礙社會的創新能力和生産效率。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中國經濟的房地産化泡沫已經顯現,高房價造成的結果是,短時間內讓中國的財富聚集在小群體,造成社會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公,社會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同時導致我們整個社會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出現嚴重扭曲,貪污腐敗愈演愈烈。

  財政收入不能靠房價泡沫

  在房價越調越漲的背後,是地方財政對國有土地的高度依賴。地方政府的賣地衝動與房地産開發商的拿地熱情有增無減,各地土地市場“地王”頻現。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不樂觀情況下,地方政府仍寄希望於以賣地來緩解財政壓力,促使土地出讓價格大幅增加,而土地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帶動房價的高企。

  易憲容認為,在當前的經濟體制下,地方政府利用對國有土地的絕對壟斷來“經營城市”,同時為地方政府創造GDP業績,經濟增長的主要工具就是土地財政,就是如何用土地抵押成為地方政府主要融資工具來發展當前經濟。

  事實上,當前逐漸積累的地方債問題已經為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財稅體制埋下了禍根,高房價和高地價所支撐的經濟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

  “房地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地方債依靠的是房地産,資産升值主要還是房地産。”財經評論員葉檀(微博)表示,如果是房地産上升,那麼地方債務的風險會緩解;如果房地産的資産不值錢,債務危機就會馬上崩潰。所以首先要維持穩定,然後在維持穩定的過程當中,逐漸讓地方政府退出市場項目,讓負債逐漸減少,把地方財政跟房地産之間的依賴性降低,最後才能實現軟著陸。

  保障基本居住權要走正路

  高房價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阻礙,更不會成為窮人住上房子的保障,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居住權利要走正路,靠的是日益完善的保障房體系。加快保障房建設不僅可以緩解民生問題,同時也是穩增長的利器。

  中央財政對於保障房建設的支援發揮了巨大作用。2012年中國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支出逾3800億元,比上年增加457.52億元,增長13.7%。而僅在上個月,財政部接連下發三道文件,共計撥付1015億元支援保障房建設,其中公租房建設獲取資金最多,達到580億元,其次為城市棚戶區改造,為355億元,廉租房獲得80億元。

  “保障房大規模建設的時代逐步來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曙松(微博)認為,房地産市場已經由過度的商品屬性特別是金融屬性回歸到了保障屬性,意味著中國的住宅市場“保障歸保障、市場歸市場”雙層格局的初步形成。他表示,我國住房改革歷史上,同時也與城鎮化快速推進直接相關的保障房制度改革的大幕拉開了。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