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慈善賑災靠愛心更靠制度

2013-04-23 09:12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7.0級地震發生後,舉國揪心。連日來,各種救援力量奔赴蘆山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同時也掀起了以出錢、出力、出物資為主要內容的愛心捐贈熱潮。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當然是好事。但要將慈善賑災的好事做好,不留瑕疵,卻並不容易。

  以5年前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為例,當時各界自發捐贈的鉅額善款和物資極大地緩解了汶川受災群眾的燃眉之急,但事後也發現,其中有一些賑災款項去向不明,還有一些賑災物資被棄置浪費。此外,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初期,由於前往救助的社會團體或個人太多,導致當地本已遭地震破壞的交通更加堵塞,反而影響了抗震救災的效率。

  令人遺憾的是,同樣的尷尬眼下正在蘆山縣重演:由於抗震救災的志願者蜂擁而至,當地交通屢次被堵,受災群眾望援而不可得,志願者有勁卻使不上,雙方都心急如焚。儘管國務院幾乎在地震後第一時間便通過媒體發佈命令,要求各單位團體未經批准暫時不要趕赴災區,但強大的慣性與傳統還是使這些抗震救災行為“好心辦了壞事”。

  至於捐贈給蘆山地震受災群眾的善款和物資是否會被恰當地使用和管理,目前看來也不太令人放心。畢竟自汶川大地震以來,中國慈善事業的醜聞一直不斷,而導致醜聞的制度性缺陷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面對災難所引發的悲情,潛藏于靈魂深處的愛心總是容易被激活、被強化,正因為如此,這種愛心更應得到理性制度的呵護與引導。換言之,獻愛心也是需要科學管理的,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愛如潮水”的失控無序,並防範愛心被利用、被欺騙後的社會誠信危機和道德滑坡。

  每一次災難帶來的危機,都可以轉化為提升慈善賑災水準的契機。儘管存在多種不足,也應該看到,這次蘆山地震爆發之初,政府和公眾在應對上較汶川大地震時多了幾分從容。但願決策者和有識之士更進一步,在促成慈善事業立法,鼓勵慈善事業多元發展良性競爭、打造慈善“玻璃口袋”、提升慈善專業水準、築牢慈善信用底線和監管籠子方面切實有所作為,這將比僅僅在抗震救災結束後評出幾位“感動中國”人物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