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圈內,阿里做不好社交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這並不妨礙阿里不斷向社交領域衝鋒。這兩天引爆輿論的“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就是新的例證。兩個“日記”火爆在于里面有大尺度照片,這已招致不少批評。
為此,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的董事長彭蕾29日發布內部信予以回應,表示“錯了就是錯了,自己做錯的事,永遠不要怪別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反思才會有進步。
其實,此次支付寶的“圈子”功能還是有不少亮點,至少產品的思維邏輯與阿里的商業需要同步了。
有些人會奇怪,為何阿里如此巨大的商業帝國,卻執著于自己並不擅長的社交領域?阿里真的執著于社交嗎?並不盡然。就拿此次的“圈子”功能來說,阿里試圖建立的並非社交關係鏈,而是社區,是圈子。圈子的背後雖然是人,但與社交強調人與人的關係不同,它更側重的是人與內容的疊加與沉淀。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就得明白阿里與騰訊的差異。騰訊強在產品與用戶,無論其科技帝國還是發展途徑,都是基于產品的不斷演化。而阿里則強在商業運營與戰略。正如馬雲所說,阿里今天的成功實際上只是過去戰略布局的成功。阿里的商業色彩與邏輯,決定了其所有的產品首先依賴于商業戰略需要。因此,支付寶時不時“大變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回過頭來說,為何阿里如此執著于社交?原因很簡單,有社交就有人,有人就有消費場景,這與阿里的商業需求不謀而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