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歲的小朋友已經能熟練地在iPad上操作一款線上教育APP。 本報記者 佘 穎攝
某線上教育APP的數學課程139節只需要2000多元,平均一節課只需要十幾元。 本報記者 佘 穎攝
中國的教育産業正邁入“黃金時代”,“網際網路+”的點金效應功不可沒。8月初,CNNIC發佈了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線上教育用戶規模達1.18億,較2015年底增加775萬,增長率為7.0%;線上教育用戶使用率為16.6%,較2015年底基本持平。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國家對教育行業高度重視、雲計算等相關技術應用得以推廣,人們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不斷提升,線上教育在解決師資短缺、促進教育公平和培訓職業技能人才方面也將大有可為。
政策資本雙管齊下
近日,在新華網主辦的“2016線上教育開放合作大會暨教育資本新趨勢峰會”上,德勤教育行業領導合夥人李思嘉分享了一組數據:“2015年,中國教育産業總體規模為1.6萬億元,預期至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長至近3萬億元,並實現12.7%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特別是培訓領域,包括早教、K12培訓以及職業培訓,都將成為未來主力增長點。”
這個富礦對資本有著巨大吸引力。2015年教育領域的投資總金額是2014年兩倍多,並購總金額同比增長165%,上市掛牌總案例數同比增長76%,社會資本注入總金額與頻率都在高速上升。
在頻繁投資中,線上教育的概念熱度遠遠超過傳統教育。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帶來了網際網路的基因,而新興的教育領域創業公司無一例外地借力網際網路。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國內網際網路教育企業約950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30萬,已成為教育界一股重要力量。
好未來、滬江網校、51talk這些線上教育企業急速擴張。擁有學而思網校、勵步英語等品牌的好未來7月份公佈了2017財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顯示,其凈收入從上年同期的1.294億美元增長到本季的1.951億美元,增幅50.8%;總學生人次從上年同期的約41萬增長到本季的約64萬,同比增長56.8%。
老牌的新東方等培訓機構也推出了自己的網路學校,搶佔新興市場,帶來營收快速增長。2016財年,新東方總凈營收為14.78億美元,首次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6%,如果排除匯率影響,同比增長達22.6%;2016財年學員總數為364.51萬人次,同比增長25.8%。
不過,線上教育的大餅比現有的大得多。據騰訊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K12人群總數約為2.83億人,但其中僅有18%接觸過線上教育。也就是説,未來僅在K12階段就尚有2.3億人的空白市場待開發。
線上教育不僅有資本熱捧,也有政策風口。2015年以來,伴隨“網際網路+”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網際網路+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教育部日前印發了《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對未來5年我國教育資訊化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一大目標就是要發展線上教育與遠端教育,推動各類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用,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新華網董事長、總裁田舒斌表示,這樣的政策描繪將為線上教育加速發展注入政策動力。
解決師資短缺難題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校長李未的學生通過慕課去了斯坦福。“他聽了三個大學的研究生的核心基礎課,參加了所有的細節,包括課堂練習、討論、作業、測驗,最後滿分273分,他得了270分。他最後考上了斯坦福大學的博士,準備明年到那裏學習。”這讓李未非常感慨,“有了網際網路以後,很多名師課程都是線上的,很少的開銷就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指導、教育和幫助”。
這個學生的經歷,讓李未認識到線上教育的走紅不是偶然,它解決了當前教育最大的痛點之一——師資短缺。“當前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師資優質資源缺乏,名師資源被少數一流或名牌大學擁有,沒有被其他高校和師生共用,以名師為代表的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成為我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品質的桎梏。”李未認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為解決名師教育資源不足,又快又好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提供了新思路,帶來新機遇”。
李未的觀點得到了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學堂線上創始人聶風華的贊同。“1999年我國高校18歲人口毛入學率是10.5%,2013年是34.5%,發展速度非常快。”但聶風華對比同期歐美國家的毛入學率發現,歐美國家是從56%增長到了74%。“我們要趕上歐美國家,必然要迎來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聶風華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師生比是很大的障礙,“1991年一個老師教5個學生,到了2010年一個人教17個,現在差不多是1個老師教20個學生”。
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投入解決這麼多人的上學問題?聶風華把希望寄託在網際網路教育身上。2013年10月10日,清華大學發佈了MOOC平臺。清華的慕課唯一授權給學堂線上。兩年時間過去,8月12日,學堂線上註冊用戶數突破400萬,選課人次超過616萬。特別是今年6月22日用戶數突破300萬之後,只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學堂線上新增100萬用戶,顯示出慕課的超強活力。
目前,學堂線上運作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內外幾十所名校的1000多門優質課程,涵蓋電腦、經濟管理、自主創業、理學、工程、文學、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向全世界的名師學習最經典的課程。
一個老師上課,上百萬人聽課,已經不是設想,而是實實在在的教育現狀。這有助於緩解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現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我國與歐美國家先進教育理念、名師的差距。
職業培訓潛力足
隨著我國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席捲全國。為創新創業培養生力軍,也成為線上教育的藍海。
麥子學院去年11月份獲得曲速資本領投的過億元B輪融資,他們的看家本領就是職業技能培訓。在麥子的課程中,有曾參與臺北故宮文物AR導覽3D素材製作的臺灣VR/AR産業聯盟主席高煥堂講解如何“從零基礎修成VR領域最急需人才”、有6年網路行銷實戰經驗的楊亮來講解如何通過6步數據分析命中爆款商品,有原阿里巴巴資深運營總監王粲講解如何打造阿裏旅行18億播放視頻,這些看似標題黨的課程名稱都踩著最新技術門檻,講解著創業者需要的實用技術。
麥子學院只是眾多IT職業技能教育機構中的一家。“慕課的真正大市場是在校外。”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為校外的終身教育領域是個發展潛力巨大的投資領域。
湯敏舉了個例子。去年1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創辦了一個網站“戴你唱歌”,因為每天都有很多的業餘歌手想跟他學唱歌,戴玉強就想乾脆把這件事放到網上來做,讓更多人參與。
《戴你唱歌》首先在網上“海選”,公眾上傳自己的歌唱視頻,由戴玉強的團隊篩選有潛力的學員,讓這個歌手先唱一首歌,他來進行指導,哪個地方發音不對、運氣不對,怎麼處理。這個過程大約半個小時至40分鐘,錄製成視頻上網。僅僅1年半時間,“戴你唱歌”已製作200期課程,成為數千萬人的免費聲樂老師。
這有點像網際網路版的師傅帶徒弟。只不過,過去的師傅帶徒弟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現在有了網際網路,一個戴玉強可以帶幾千萬個徒弟。
“別的職業教育能不能用這種方式,比如帶你電焊,帶你當木工等等?”湯敏認為這一經驗可以複製推廣,“我國有2.6億農民工,都有希望成為大國工匠。我們能不能找一些大師,每個星期幫他們拍攝絕招,放到網上去。這很可能就是未來職業教育,或者説終身教育的一種模式”。
在《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要“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要建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資訊化體系。”李未説:“毫無疑問,這條路需要包括政府、企業在內的各方一道,共同走出來。政府要主導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把握教育資訊化的方向;企業則發揮技術、人才、資本等優勢,通過産品競爭贏得市場認可。政策貫通、企業發展、社會共用,可謂多贏。”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