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屆軟體博覽會上,特色軟體産品成亮點——
原標題:軟體産業加速跨界融合
在第二十屆軟博會上,通過人工智慧軟體整合的生活服務、商務諮詢機器人,可以實現人機對話,引起了參會者的關注。本報記者 許紅洲攝
以“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服務製造強國建設”為主題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5月28日在北京落幕。國産作業系統、數據庫産品,智慧製造、工業大數據等特色産品和應用悉數亮相,成為本次展會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亮點和立足點。
産品服務不斷創新
“叮咚,你好!我想聽首周傑倫的歌。”
“好的。請聽周傑倫的《雙截棍》。”
在第二十屆軟博會科大訊飛的展臺前,叮咚智慧音箱吸引了觀眾駐足並對話體驗。“這款音箱運用了我們獨特的遠場語音控制技術,5米範圍內可以實現零觸控自然語言交流,操作很簡單,徹底解放了雙手。”科大訊飛展臺工作人員張援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叮咚音箱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可以作為智慧家居控制中心,用語音控制屬於京東微聯的智慧家居設備。
“作為全球創新最活躍、輻射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軟體産業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方面滲透融合,成為國際産業競爭的核心領域和制高點。”工信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説。
“軟體技術正處於加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爆發期,跨界融合是這些年來資訊技術無所不在的標誌性的內容。”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認為,軟體技術創新正在加速從分立專門化走向整合生態平臺的資訊系統建設方式。軟體在大量中間有效應用特別是在複雜資訊架構的設計中所發揮的突出作用,使得軟體可以定義現實世界中的諸多情況和問題。
軟體業的跨界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産品、服務和模式的創新,不斷催生了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大數據融合和行業應用整合服務是我們的強項,在資訊化醫療、網際網路金融及網路流控管理等領域,我們的市場佔有率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東華軟體展臺工作人員房斌説。他向記者介紹了此次展出的幾款“拳頭産品”。比如“健康樂雲醫院”,可提供科研隨訪、患者管理、問卷調查和健康宣教等四項功能,全面優化患者就診流程,提升醫生工作效率。比如自主研發的面向精細化IT服務管理的東華網智“東華雲管理系統V2.0”,可以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IT部門,提供完整的雲資源、雲服務管理等。
“近年來國家先後發佈並實施了多項重大的産業政策和面向應用的資訊技術發展的重大策略,這些都為軟體技術加速向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懷進鵬表示,當下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軟體産業大有可為。
智慧製造帶來廣闊空間
在軟體産業向各行業加速滲透和融合中,製造業是重要領域。智慧製造成為製造業變革的核心,服務化是製造業發展的趨勢,製造業的變革為軟體産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以基礎工業軟硬體為代表的支撐系統,以工業網際網路所拉動的工業大數據,支撐工業雲的公共服務系統,尤其是共同形成的智慧服務平臺,將會成為未來軟體産業半壁江山。”懷進鵬説。
此次展會上,智慧製造、工業大數據是亮點和熱點,工業機器人、服裝個性化定制等新技術、新産品集中展示了軟體服務製造強國的創新成果。“這是我們為華北油田研發設計的‘崗前五分鐘’,員工在每次上崗前利用5分鐘時間,通過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模擬和測試,通過測試後才能正式上崗。”中創軟體展臺工作人員張瑞告訴記者,這款軟體針對有安全需求和有嚴格標準化操作要求的高危行業,比如電力、煤礦、油井等崗位,在實際應用中起到了強化安全生産意識、提升規範性操作能力的效果。
“改造未來的十大科技中,個性化定制被排在首位。”紅領集團企業運營中心總監李海濱説,紅領集團投入數億元資金,打造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服裝個性化定制平臺系統,通過兩化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個性化、差異化、國際化、數字化的服裝全定制工業化流水生産。
我國製造業已步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關鍵在於結構調整的進度和成效,需要充分依靠資訊技術這一強大引擎。“要進一步深化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加快培育融合發展新産業、新業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懷進鵬説。
強化軟體服務支撐能力
“十三五”時期是軟體産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軟體産業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那麼,軟體産業將如何進一步著力夯實産業技術基礎、強化服務支撐能力?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首先要做好産業發展謀篇佈局。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制定實施《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落實軟體與整合電路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深入推進中國軟體名城建設和大數據應用試點示範。
其次要著力突破軟體核心技術。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堅持開放合作,做好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分類施策,積極推動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強化軟體服務和定義製造業的支撐能力。
“要落實好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以及深化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構築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工業網際網路等製造新基礎,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慧、綠色、服務方向發展。”苗圩説。(經濟日報記者 許紅洲)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