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歐陽進權王玉萍見習記者吳雋林洛羽
究竟實體IT業怎麼了?已經做了15年,年銷售額達50多億元的一丁竟然突然倒下。本報記者昨日分多路採訪獲悉,在一丁“一夜”倒下的背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行業景氣度下降,電商和家電連鎖賣場的夾擊下,福州實體IT業過得一年比一年艱難,人氣和銷量都大不如前。那麼,日漸衰落的榕城實體IT業該如何突圍?
現狀:生意大不如前
福州的實體IT市場曾經異常熱鬧,除了獨霸福州10年之久的大利嘉城,扎堆的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外,來自南京的全國性IT連鎖店企業宏圖三胞以及有著“中國IT連鎖第一強”的頤高數位也先後落子福州,4年多時間裏,兩家共開出門店達5家之多。
記者昨日在五一中路看到,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腦城現在客流量、銷量都大不如前,其中頤高數位所在場地目前已變成紅木傢具城。
“現在我們這裡的客流量下滑得很厲害。”大利嘉城一樓一個賣手機的櫃檯老闆告訴記者,在京東、天貓等電商還未崛起的時候,一天會有二三十個客人,而現在最多只有十來個。“以前一個月凈掙二三萬,現在最多也就七八千。”在大利嘉城做電腦生意已有七八年的殷先生告訴記者,2011年前的5年時間算是大利嘉城的黃金時期,那時經營電子産品的部分區域一鋪難求,但到了2013年,有的空鋪一兩個月還沒人接盤。
“小櫃檯一個月租金都8000元,更不要説那些有店面的。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月租金要2萬多元,光靠賣手機根本不夠維持店租和人工費。”一個櫃檯的老闆無奈地説道,現在他們把業務範圍儘量擴展,隨身碟、充電器甚至自拍桿都賣,“主要是人流量少了,就算擴展業務範圍也是杯水車薪”。
探因:利潤微薄加上電商衝擊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數位産品價格很透明,利潤越來越薄。”地下一樓的一位店家告訴記者,除了電商,網際網路的普及令電子産品價格透明化以及日益高漲的人工費成為他們遇到的困境。
“大利嘉傳統的行銷模式屬於批發模式,利潤主要取決於批發量。”福州一家電腦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在大利嘉城有8家店面,“我們批發一台列印機賺5元,營業額要達到60萬元,才能賺1萬元”。陳先生告訴記者,在京東崛起後,他們的銷量不斷下滑,“高峰期公司有50個員工,現在只有30個”。
陳先生説:“在營業額同等的情況下,利潤下滑至少三成,更何況現在的營業額根本達不到5年前的狀態。”
“近年來,在快消品領域,網購衝擊已不再是補充角色,真刀真槍跟實體店搶市場,網購佔比已達三成以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福州電腦城日子難過,跟電商搶佔市場份額有直接關係,此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也讓市民的消費力、購買慾望下降。
支招:實體店如何走出“寒冬”
“寒冬”之下,福州的實體企業該如何應對,走出困境迎接“春天”?
“眼下受整個經濟大環境影響,整個零售行業都在經歷著‘寒冬’,大家都在撐,就看誰能夠通過一些自身的調整撐到最後。”在省商務廳研究基地海峽商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許安心看來,中小私貿企業“船小好調頭”,通過商品模式、業務轉型,基本能度過“寒冬”。而大型零售企業通過經營業態轉型,也還是會有發展空間的。
許安心説,從去年到今年,雖然我省有一些大型連鎖經營企業相繼倒下,不過,也有一些如超市、茶葉、糕點等行業企業順利完成了轉型,這些企業通過苦練內功、往集團客戶發展、産品價格走平民路線等舉措,現如今的發展態勢還不錯,“這些經驗都是可以借鑒的”。
“實體店的優勢主要在體驗部分,它可以提供有溫度的購物體驗。”在許安心看來,要想度過寒冬,實體店本身要學會主動並適時轉變,可以採用一些增強顧客黏性的移動網際網路手段,另外,也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特點發展線上業務,進行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福建省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劉昌其則認為,網際網路無疑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因此實體店擁抱網際網路將成為趨勢。
劉昌其説,圖書、鞋服和3C類産品,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很明顯,但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的出現會導致這些商品不再有實體店,最終的結果將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
據介紹,無論是永輝和京東,還是蘇寧和阿里巴巴,近幾年來都是強勁的競爭對手,各自的發展都對對方産生了不小影響。但今年下半年,京東宣佈入股永輝,蘇寧則與阿里巴巴相互持股,線上線下競爭對手開始展開闔作。實際上網際網路企業的最大短板是缺乏實體服務,實體店則缺乏網際網路運作經驗,沒有線下拓展能力的電商以及沒有線上經營能力的實體店終究會陷入發展瓶頸,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O2O融合發展難題,線上線下強強聯手是節約資源、快速融合的最好方式。
劉昌其表示,這樣的做法對於普通實體店也有借鑒意義,中小實體店可以通過合作做大規模,進而擁抱網際網路企業。
福州一家電腦公司的陳先生説,面對衝擊,他們已與京東展開深入合作,負責福州大批量的訂單提貨,“京東的貨也有大面積出現問題的時候,在這方面,我們這些傳統商家還是有售後和保障優勢”。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