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國內的消費者對海外的商品情有獨鍾,為了迎合這類消費者的需求,海淘代購的生意應運而生。只要輕點滑鼠,就能在網上代購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價格是國內專櫃的六七折甚至更低,有時還能買到國外的限量版,這種省錢、省時又省力的購物方式讓不少時尚達人都樂在其中。然而,看上去很美的海淘代購卻充滿陷阱。
海淘代購藏陷阱
前不久,上海警方搗毀了一個跨境售假團夥,一夥“80後”、“90後”的年輕人,利用網路跨境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名品,幾年間,他們的“生意”從“小作坊”變身為“大公司”,每個月的平均銷售額達200萬元,累計涉案金額高達7億余元。
據介紹,這個賣假洋貨的犯罪團夥下設技術部、編輯部、客服部、推廣部等,可以説是架構清晰,分工明確。他們租用上海一家資訊發展公司的伺服器,在福建一個商務樓裏開設、運營了200多個售假網站。犯罪團夥通過電子郵件、線上留言等方式獲取境外客戶訂單後,一面從廣東、福建組織假冒品牌箱包、手錶、飾品等貨源,另一面通過快遞公司轉運到北上廣等地,再快遞至境外進行銷售。
犯罪嫌疑人繆某説,“我們賣LV的包,雷朋的眼鏡,耐克的鞋子,還有蒂凡尼。我們對客戶説,這是工廠次品,品質肯定沒問題。”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國際名牌都是他們從廣東等地定制的山寨貨。
這些山寨品牌遠銷至美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雖然單個商品售價數千元不等,但都有十多倍的暴利。對方即便發現是假貨,團夥客服也早就準備了一套説辭。“如果有客戶質疑售假,我們會退10%或20%的款,因為是國際貨運,退來退去很麻煩,客人一般都會接受退款,然後不再投訴了。”繆某説。
事實上,不法分子倣冒名牌、以假亂真的案例層出不窮。其中,朋友圈代購也是銷售倣冒品的重災區。
被害人喬小姐就是一名通過微信朋友圈發佈商品資訊的微商,通過微博搜索,ID為“小馬法國代購”的買手映入她的眼簾。自稱在法國留學的犯罪嫌疑人趙某稱,可以在國外低價代購奢侈品,品種齊全。雙方達成長期合作意向的當晚,就有“客戶”聯繫上了喬小姐,並支付了5000元的訂金,喬小姐隨即聯繫了這名法國買手。
接下來的幾天,這名“客戶”不斷聯繫喬小姐要求代購名牌鞋包並支付了相關訂金,喬小姐也陸續將訂單全款打給了這個號稱來自法國的買手。隨後,這名法國買手從此失聯,“客戶”同時也消失不見了,本想做幾筆大單子的喬小姐這才意識到自己踏入了別人佈置的陷阱。
“嫌疑人當時用了三部手機,然後三個微信號,同時與被害人聯繫,就好像是一個人唱雙簧,既當買家又當賣家。”辦理此案的民警王警官説。
網購假貨形成産業鏈
海外代購作為一種特殊的銷售模式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正品、低價是其成功的要素。然而,隨著網路代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為了分一杯羹,一些渾水摸魚、以次充好的假代購也悄然而生。
據了解,隨著人們對海外大品牌的喜愛,暗地裏已催生出了一條仿製、宣傳、銷售、售後的一條龍完整灰色産業鏈。一些所謂的“正品”很多時候不過是“出國逛了一圈回來”的國産高倣品,甚至包括原單小票、發票上都能造假,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已在韓國3年的“80後”買手楊小姐告訴記者:“在知道中國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後,一些人開始在中國生産假貨,然後通過韓國海關送回韓國,再從韓國一些批發商那裏批給中國不知情的代購”。
海外購物的小票一度曾被消費者認為是避免假貨的最佳憑證,但在買手楊小姐看來,海外購物小票並不是“避雷針”,即使擁有也不能確保所購商品百分之百是正品,“就我所知,現在買家賣家的對話都可以用機器製造出來,而像專櫃小票這一類都會有人提供一條龍服務”。
上海市公安局網路安全總隊總工程師瞿偉放也印證了楊小姐的揣測,他説:“在網路犯罪中確實有一個産業鏈,從通過駭客手段盜取公民的賬號密碼,到網上銷售被盜取的密碼,然後到運用這些密碼來進行網路詐騙,包括相應的配套的工具以及上面所説的小票造假等等,這些都是存在的”。
法律和監管體系亟須完善
“海淘”族的存在是受國內消費大環境決定的,如定價機制的不公平、稅收制度的不完善、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國內商品的低端山寨模倣等等。雖然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但由於大環境尚未到達質變的臨界點,“海淘”這一商業模式還將持續盛行一段時間。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愉快地“海淘”呢?業界人士認為,要解決海淘代購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消費者、微商、交易平臺等的共同努力。
首先,無論是“海淘”族還是微商,之所以經常掉入“代購陷阱”,都是一時貪圖便宜才吃了悶虧。另外,在韓國買手楊小姐看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資訊不對稱。“經常有朋友來問我一個號稱在韓國很紅的商品怎麼樣?有沒有賣?價格優惠嗎?但我在韓國根本沒見過”。事實上,正是利用了這種資訊不對稱,一些代購商把從沒在國外市場出現過的商品包裝一番,當作海外大品牌銷售給國內的消費者。因此,“海淘族”自身要提高警惕是關鍵,除了看商品的宣傳圖片外,還要注意貨源渠道,選擇經過認證的微商,購物後要及時索要票據,拒絕繞過公眾號的“私單”交易。
其次,微商需要規範自身的行為,而作為微信網路交易平臺,自身要提高準入門檻,健全規範、監管措施。比如申請“微商”賬號需要提交各種手續、交質保金,平臺認證合規後才准許其經營。知名跨境電商“洋碼頭”聯合創始人蔡華表示,由全球各地買手所提供的物理地址、個人帳單等一系列的逐級認證是保障的第一道屏障。
另外,在平臺的監督下,海外法律體系也是一張“保護傘”。蔡華説:“國外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可以通過國外的法律幫助消費者追究海外買手的責任,讓他們得到法律的懲罰。在海外嚴格的法律監管體系下,每個買手非常明白自己的責任義務在哪。”
而在國內,對於海外代購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加上代購過程的不透明性、註冊資訊真實性低、多以虛假資訊掩人耳目等因素,這些的跨境網購的行為實際上都還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帶。 因此,完善相關的法律和監管體系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 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