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可穿戴設備進軍嬰兒用品領域:智慧監測大熱

2014-11-28 13:43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對於新生兒父母,産假結束回到工作崗位時才是真正最焦慮的階段,他們想要知道當自己不在身邊時,寶寶的一切可好?嬰兒智慧穿戴産品就是以此為出發點設計的。

  智慧奶瓶

  通過手機App獲得嬰兒資訊。

  智慧“跟蹤鞋”能知道孩子去哪兒了。

  尿片上配備“尿濕”顯示。

  寶寶每天的吃喝拉撒,吃多少奶、尿布是否要換,生病發燒、日常安全監護的需求也非常多,使得嬰兒智慧可穿戴産品成為無數辛苦的新手爸媽們心目中的“神器”。新問世的嬰兒智慧穿戴産品有什麼亮點?選擇時又要注意哪些?

  搖晃智慧奶瓶 能顯示溫度

  在嬰兒智慧穿戴産品領域,Filip、360兒童衛士等智慧監控設備主要從孩子們的安全入手,消費者已較為熟悉。而最新出現的嬰兒可穿戴産品將 目光投向了“吃喝拉撒”的領域——可以測奶溫和奶量的智慧奶瓶、尿濕了會自動提醒的智慧尿布,甚至在孩子生病發燒時都有“發燒總監”來幫忙。

  一般情況下,媽媽們是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摸清寶寶的吃奶規律,而SmartSleeve、ebottle、lightweight等“智慧奶瓶” 裝載了3D陀螺儀、自動收集液體體積和溫度的感測器,並通過藍芽直接發送到手機上,不管你是否在寶貝身邊,孩子什麼時候,吃了多少奶都一目了然,喂奶時測 奶溫也不用在手腕上測溫度了,搖晃奶瓶即可顯示奶溫:紅色提示溫度過高,綠色提示溫度適宜,藍色提示溫度過低。寶寶的吃奶數據經整合後會顯示和你寶寶同年 齡段的嬰幼兒的生長曲線,讓你看到自家寶寶的成長情況,也可以就喂食的量和次數進行提醒。

  智慧尿布“噓噓寶”擁有便尿和體溫的智慧提醒服務系統,寶寶噓噓了、便便了,體溫升高了,媽媽都會通過手機App即時了解。另一款智慧尿布 Smart Diapers則將感測器置於尿布中,可以對排泄物進行分析,並將這些數據傳輸到與之配套的軟體上,告訴父母寶寶是否有尿路感染等健康數據。

  據了解,“發燒總監”iThermonitor一款助力新手父母的神器:它可以30小時不間斷地提供孩子的體溫資訊,還有用藥記錄和提醒功能。

  智慧紐扣可監測寶寶睡眠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吃喝拉撒,實際上嬰兒智慧穿戴産品已經從紐扣發展到鞋襪,“全副武裝”。據了解,“智慧紐扣”Monbaby可追蹤寶寶的呼吸、活動和睡眠,檢測寶寶是否壓著肚子睡覺,降低發生嬰兒猝死症的風險。Sproutling智慧腳環由腳環、室內感應器及手機軟體組成,家長們可在寶寶睡前給其佩戴上,就能得到寶寶睡眠、體溫、心率等數據。

  如果你想在家也能讓孩子得到良好的監護,Owlet的嬰兒襪也許能幫上忙。這個智慧襪裏放置了感測器、脈衝血樣計等,能測量寶寶的心率、體溫、血液含氧量和睡眠品質,家長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設備來遠端觀察寶寶的狀態。Exmobaby嬰兒睡衣也設有微電子感測器,能把寶寶的體溫測量結果實時發送到父母的手機上,如果該換尿不濕了,也能提醒父母。

  嬰兒電動搖椅4moms可以模擬出寶寶在媽媽懷中感受到的搖擺感覺,讓嬰兒有了更多的安全感,還能播放5種不同類型的自然聲音,讓寶寶更好地入眠。

  低輻射産品更適合嬰兒

  無論這些可穿戴産品多麼智慧,由於是寶寶使用,所以安全和便利性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電子産品的輻射情況如何?材質是否可靠?觸感是否舒適?都是必須關注的部分。

  目前多數嬰兒智慧穿戴産品都只能通過網站直購,線下賣場比較少見,因此售後服務也較不方便。專家提醒,選擇時關注輻射、感測器品質、材質耐高溫性等問題。

  從輻射來看,低功耗藍芽4.0技術的輻射更低,相當於WiFi或4G的百分之一,現有的寶寶監測器多數沒有採用這一技術。從材料來看,最好選擇 製造玩具的ABS塑膠或醫用級別的材質,觸感柔軟有彈性,如果是智慧奶瓶,要選擇高級耐熱玻璃材質,保證在高溫環境下不會釋放任何化學元素。類似于紐扣等 設備,尺寸切記要不易吞食,最好選擇通過窒息測試的産品。感測器是可穿戴産品的技術核心,目前主要分為“壓力感測器”、“加速度計”兩類,“加速度計”的 技術更精準。

  至於便利性方面,“嬰兒衫”可能不便,因為寶寶會把衣服弄臟,選擇監控設備時最好選擇有麥克風的,這樣可以聽到寶寶的聲音。畫質解析度則至少需要達到1280×720,才能更好地觀察到細節。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