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微信閱讀何以成為一種心理慰藉

2014-11-24 11:2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選自《中國婦女報》

  閱讀微信朋友圈資訊現已成為人們習慣的閱讀方式。筆者曾向北京地區某大學發放問卷246份,用於研究微信閱讀的內容、為何會閱讀這些內容、微信閱讀的利弊等。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人們看微信時間過長,頻率過快。

  調查結果顯示,閱讀最多的內容依次為生活小常識(185)、開心段子(176)、人生感悟(165)、職場經驗(145)、心靈雞湯(142)和保健常識(129),分別佔到樣本總人數的75.2%、71.5%、67.1%、58.9%、57.7%和52.4%。另外,還有職場勵志(105)、男女情感(99)、學術(92)、謠言(78)、真實的檔案揭秘(54)、其他(26)。所謂其他,指的是除了問卷所列內容外,閱讀的內容還有新聞和朋友動態等。

  通過調研發現,年輕人“讀”微信,一是打發無聊的時間,每天不管是擠地鐵還是買東西,等待時間太長,讀讀微信中的生活小段子等,顯得時間過得快些;二是排遣鬱悶,在朋友圈裏吐吐槽,心裏痛快;三是較快速地了解瞬息萬變的世界,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大家都在關注什麼。但頻繁看微信則是因為無聊、焦急、靜不下來,源於人們對安全感、歸屬感的需要,源於人們對被關注、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現在,微信閱讀成為一種依賴,其背後是行為依賴。從淺層次看,是覺得自己很重要,所以要時不時地看看微信。但實際上,誰都沒有那麼重要,世界離了誰都轉;從深層次看,是閒的,是焦慮,是恐懼,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即行為依賴。也就是説,過多過頻看微信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的安全需要,包括人們對安全的物質環境和情感環境的渴望。一般人總是害怕孤獨,且常常厭惡孤獨,一旦孤身一人或獨處便覺得不安全。一遍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裏的“朋友們”在幹什麼,將自己置身於微信的環境中,就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這就滿足了人們對安全感的需要。

  現在,整個社會的浮躁和短期化傾向到處可見,即使年節問好,都能看到這種傾向。例如,馬年送祝福,人們挂在嘴邊的幾乎都是“馬上有X”(房、車、錢、健康、升遷、對象、幸福),聽得太多太多了,以至讓人憧憬“馬上有一切”。這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當今社會流行的真實心態——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不想付出辛苦的努力、表現出浮躁、不肯腳踏實地靜下心來下功夫,總想著省去中間的過程,“跨越式”一步登天。

  據調查,微信閱讀最多的內容是生活小常識、開心段子、人生感悟。而學術等嚴肅的內容排在倒數第四,僅比謠言、真實的檔案揭秘和其他高。人們靜不下來讀讀經典,而是熱衷於讀那些輕鬆的內容。這不正好説明瞭當下人們的浮躁和短期化傾向?

  此外,現在“微信控”對“經典”、對“人生哲理”的“曬”有點濫了,經典天天挂在嘴上,也就不是經典了。很多“經典”因為有些“微信控”的“濫曬”,不僅失去啟迪價值,而且使得經典有些淺薄化、庸俗化。因為人們加工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總是在竭力節省認知能量,在認知過程中會盡力尋找捷徑。也就是説,通過忽略或遮罩一部分資訊以減少自己的認知負擔。換言之,經典在微信裏被過多、過度、過濫地解讀和轉發,已經讓人們對經典産生了遮罩、厭惡甚至抗拒的心理。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平臺,是一對一的,可以説沒有主角,也可以説都是主角,大家平等。一些微信的各種“秀”也稱為“曬”,就滿足了平民、草根“被關注”的需要、出名的慾望和表現欲等。你有錢可以曬車、曬房,我沒有錢可以曬今天吃的素餡餃子、曬自己的照片,大家都可以曬自己認為重要的、獨有的、得意的東西。人人渴望被關注,都認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曬”,自己這裡一“曬”,圈裏的朋友會立即收到,並且給予關注,這就無形地證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