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谷歌花費32億美元收購Nest到蘋果、海爾等企業相繼推出智慧家庭産品,一時間智慧家庭産品紛紛登場。然而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智慧革命中,真正走進用戶生活的智慧産品乏善可陳,這背後折射了怎樣的困境?智慧家庭的發展模式到底如何?《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先生。
《經濟參考報》:2014年被稱為智慧家庭元年,在這場熱潮中,市場上智慧産品不斷涌現,但真正走進用戶生活的智慧産品乏善可陳,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羅清啟:當前智慧家居行業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家電、手環、眼鏡、水杯、櫥櫃等硬體産品加上APP就是“智慧”,這其實是一種“偽智慧”。真正的智慧産品應具備兩大基本屬性。一是以人為中心的自動控制。真正的智慧産品應該像人一樣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可以不再依賴人為設定,主動判斷出人們的準確需求。然而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的智慧産品還處於被動控制階段。二是不同品類智慧産品之間能夠實現“通話”,但現在同品類或是不同品牌的智慧産品之間卻還是孤立的。
綜合來看,目前大多數智慧家居産品在以上兩個方面均與用戶使用需求間存在較大差距,這是造成當前智慧家居産品“曲高和寡”的根本原因。
《經濟參考報》:現在有一些企業致力於搭建相容各品牌智慧設備的平臺,比如近期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成立3.2億元産業基金,推出開放實驗室並建立聯合品牌體驗店。如何看待這些企業的舉動?這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羅清啟:當前中小企業、創業團隊、創客等開發者已成為推動智慧家庭行業發展的一股關鍵力量,但這類群體面臨著智慧産品研發設備、技術、環境、資金、渠道等資源匱乏的難題,這就導致多數的智慧家庭創業者困難重重,影響了智慧産品的推廣和普及。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為創業開發者們構建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海爾U+為開發者們提供了集融資、技術、設計、測試、生産、銷售等於一體的全流程服務鏈,越來越多滿足用戶需求的智慧家庭産品可以迅速孵化並生産銷售出去。在通往智慧家庭的道路上,誰能最有效整合資源、構建最完善的生態圈,誰就能成為最受千千萬萬個家庭歡迎的“客人”。
《經濟參考報》: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預測,2018年全球智慧家庭市場規模將達到710億美元,中國智慧家庭市場規模也將在2020年突破3000億元。面臨這一巨大的市場,智慧家庭行業未來發展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羅清啟:很顯然,數據已經成為智慧設備之間、人與設備、設備與環境之間溝通的共同基礎。未來智慧家庭行業將呈現爭奪數據制空權的趨勢,數據將成為智慧家庭産業最大生産力,而這種生産力必將使企業從硬體銷售思維轉變為增值服務思維。從這個戰略意義上來看,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可以匯集各品牌、各品類産品的數據資訊,根據這些數據為用戶提供持續性的超值智慧生活服務,這一價值也將隨著智慧産品的普及呈現指數效應。
[責任編輯: 林天泉]